两会 > 2023江苏两会 > 滚动新闻 > 正文
凝聚共识增合力 携手奋进新征程——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登(下)
2023-01-17 06:5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效助推“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卞赋章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建议: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制度体系。加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引导和投入力度,推动与长护险、上门服务等政策衔接;适时研究制定江苏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条例,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相关专门性法规。二是加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效。优化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进适老化宜居环境建设,对特殊困难老人提供适老化改造;加快“居家+社区+机构”嵌入式养老服务建设,提供一站式、多样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加大养老岗位培训力度,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完善监管体系,强化标准评价。定期开展养老服务满意度调查,建立可量化的服务评价标准和奖惩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作用,依法做好组织登记、行业自律、日常监管、调整清退等工作。四是推进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环境。健全激励机制,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公益宣传,鼓励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形成尊老助老的社会风气。

长三角视角下江苏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建议

陆延青

当前,我省在科技与产业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建议:一是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建立完善资金效应评估体系。增加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科研平台投入力度;建立专业公共资金管理团队,了解资金在专业领域研发效果;引进高端人才,吸纳海外人才,形成高水平人才供给。二是优化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创新成果利益分享机制。聚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评定及财政资金“拨投结合”等进行制度性突破,实现科技与产业人员目标利益一致性。三是打造中间市场体系,构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强支撑。加大基于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产学研合作政策导向和资源激励;着重构建技术经纪制度,培育强大技术转移中介市场;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定价机制。四是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探索竞争性考核转变为协同性考核制度安排。适当调整市县考核指标体系,对涉及公共利益内容采取协同性考核方式,形成推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五是发挥实体产业优势,联合上海、合肥两地协同打造“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制定产业主体和平台发展行动方案;主动协同沪浙皖,聚焦政策相互协同、统一市场建设等内容制定有效支撑和保障产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工作

金云女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议:一是建立全省统一的制度机制体系。鼓励连云港、淮安、镇江、宿迁4市参与试点,加快实现设区市范围内政策、经办、系统、标准、待遇、服务“六统一”;不断完善个人、用人单位、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的多元筹资机制;统一评估标准,探索通过视频连线开展远程评估。二是大力提升照护服务和管理水平。增加服务网点设置,将符合条件的各类医疗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定点管理,逐步降低不同养老机构间长期护理支付标准差距;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建立长期护理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利用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等医疗资源进行上门护理;丰富照护服务内容,尝试针对各类失能人员量身定制精细化服务内容。三是推进资源协同整合。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人员与相关部门的伤残等级、劳动能力相关鉴定工作,整合衔接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以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提供适度补贴或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专业性保险公司在产品、投保程序上向失能人群提供特需保险服务;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长护险信息系统,探索不同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异地结算。

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营造最优环境

史立军

江苏作为产业大省应当勇于创新、主动求变,积极锻造制胜未来的战略新引擎。建议:一是主动适应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思维之变”。强化生态思维,建设好产业生态,鼓励市场主体自由探索;强化场景思维,打造以市场应用为核心的场景,汇聚创新相关要素;强化数字思维,向“数实融合”聚焦发力;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开放合作不动摇,在斗争中赢得发展主动。二是分类谋划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成长之策”。“跟跑型”练好科技创新基本功,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形成技术储备;“并跑型”强化核心技术突破,鼓励市场主体创新试错;“领跑型”扩大科技产业综合优势,注重技术在优势产业的更广泛应用。三是积极拓展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创新之源”。强化基础创新和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供给,推动公共科研机构开放共享和组织创新;探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券、创新产品推广等政策,加快构建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四是着力筑牢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市场之基”。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探索构建适应未来产业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适当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标准,提升各类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加强市场培育,加大对新产业新赛道首台套企业研发创新端支持力度。

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凝聚民企“两个健康”磅礴力量

陆建新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张謇企业家精神穿越百年,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建议:一是增强新时代企业家责任感。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牢记“国之大者”,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鼓励企业家以先贤为榜样,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营造社会各界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创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注重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帮助企业破解生产经营中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为企业发展厚植肥沃“土壤”,提供“阳光雨露”。三是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加强沟通协作,针对性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难题;助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典型的发现和培养,教育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家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

破解交通安全领域重点难题助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走深走实

朱晓宁

交通运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议:一是健全完善超限超载治理体系。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进超限检测站与公安处罚数据交换共享,制定流动联合执法计划;加强信用手段应用,牵头推动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信用评价共享互认;研发货运源头企业超限超载数据动态分析与监测预警技术,对重型载货车辆实施分类分级监管。二是加强危货运输车辆停放管理。联合开展危货运输车辆停放需求分析,科学划分停放区域,制定危货运输车辆停放管理和联合检查标准,加强相关人员技能培训;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平台,探索推进长三角地区危货车辆数据共享,实时统计全省危货运输车辆数据和专用停车区空闲车位数量。三是强化农用车安全监管。不定期开展农用车辆安全检查,组织开展农用车驾驶员安全培训;将农村道路信息纳入全省交通信息平台,加强常态化养护巡查和隐患排查。四是实现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健全交通运输跨区域、跨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清单;按照“平战结合”要求建立防救一体、闭环管理、不断更新的“预案链”,实现“演练—修订—再演练”动态管理。

践行“两山”理念建设“无废城市”

张红娣

近年来,我省以新固废法施行为契机,“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建议:一是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坚持“一市一策”,将“无废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循环经济等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联动工作机制,从废物底数、目标任务、建设项目、责任分工四个方面梳理清单,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体系。二是完善分级制度体系。健全完善涵盖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回收工作监管,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环境问题发现和联动执法机制;提升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应急处置能力,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龙头企业纳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体系;搭建智慧监管平台,汇集各类固废管理数据信息,构建数字化、可追溯、可预警、闭环式的监管机制,推动实现全范围有效覆盖。三是加强市场激励调节。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民资、外资参与“无废城市”建设;鼓励危废源头减量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相关生态补偿、定价机制;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差别化收费具体办法,创新公众参与激励措施,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无废城市”建设。

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凝聚青春力量

张迎春

吸引青年、留住青年、促进青年与城市共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关键所在。建议:一是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深入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将青年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多方面保障青年利益、创造良好条件;完善党政领导牵头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构建党委领导下青年工作格局。二是注重普惠均等导向,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构建优质普通高中发展格局,保障进城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建设招聘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对高学历青年提供多种保障措施,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降准扩面”;加快建设居家社区养老和普惠性托幼服务体系,减轻青年“一老一幼”负担;城市规划要突出青年元素,吸引青年。三是激发青年担当作为,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用好项目载体,构建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打造覆盖创业全过程服务链条,激励青年创新创业在一线;加强对青年联系和凝聚工作,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四是加强监测研究评估,科学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建立健全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探索和丰富青年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构建客观科学、层次分明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研究。

加强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聚拢人气激发城市活力

施学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建议:一是完善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细化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计划并纳入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充分考虑新市民住房保障发展需求;调整完善公租房政策,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建设试点;省市可成立新市民住房保障议事协调机构,集中研究、协调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关重大事项。二是构建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工作机制。建立稳定多元投融资机制,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建立新市民公积金缴存管理机制,通过还贷能力评估等方式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探索新市民“过渡房”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预约过渡房,实现“一来苏,即可住”;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新市民住房保障,加快产业转型,增强企业和员工自身解决住房能力。三是提升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水平。开展摸底调查,细分新市民群体类型,提供精细化住房保障服务;深化供给侧改革,引导就业岗位和居住人口空间布局耦合,促进职住平衡、“产城人”融合发展;规范租赁服务,建立省级人才安居服务数字平台,优化租赁服务、规范租赁市场。

编辑:戴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