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2江苏两会 > 你有所呼 我有所应 > 政协委员 > 正文
两会“强国”在线︱戚韵东:“双减”就是让教育回归“育人”
2022-01-19 22:1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回首2021年,“双减”无疑是热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改革举措之一。

在有序推进的同时,“双减”也承受着很大压力,特别是家长的观望,教师负担的增加以及社会的高期待。“双减”怎样才能真正“减下来”?在减的同时如何确保学生学足学好?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校长戚韵东认为,“双减”应减在实处、减出成效。

“双减”减在哪?学生家长和学校 

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戚韵东一直关注“双减”的进展。她认为,“减负”政策其实一直伴随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解读。今天的“双减”,内涵非常清晰,指向也很明确,主要有三个:学生成长的禁锢、家长的极度焦虑,以及学校背负的过重社会期许。

“当我们一味追求分数和成绩的时候,我们的眼睛里是看不到儿童的。那样的教育只在乎怎么让儿童被动适应,而不在乎儿童主动选择。”戚韵东说,“长此以往,会造成儿童天性的压抑,或是长时间聚集的突然爆发。无论哪种,都不是我们希望的‘活泼泼的儿童生长样态’。”所以,减去禁锢,关注儿童的个性舒张,是“双减”在学生层面真正想做到的。

“我们不否认一段时间的‘压力’学习可能会有肉眼可见的短期效果,但它终究不能成为发展的持久动力。更何况,还有一些‘压力学习’不仅没能见到成效,还戕害了学生。”戚韵东说。在家长方面,“双减”致力于减去焦虑,让教育和成长回到正常的轨道。

同时,教育要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需要放眼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能被区域性的、暂时性的社会要求所“绑架”。教育自身的长期性、浸润性特质,需要有安静的学习氛围,单纯的学习要求。可以说,“双减”将教育的导向回归到育人本身。

真正“减下来”需多方合作 

“双减”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与完善。学校要针对自身的情况,出主意想办法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在课后完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任务的达成、个性的自主成长。

戚韵东以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为例,学校设计了可供选择的个性项目101个,其中有学生自己当小社长的小主人创行社60个项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以作业改革为主要抓手,提出了‘不一样的一小时’设计策略,体现作业研究的多样化、班级日志的互动性以及自主作业的三步走(答疑卡、问题盒和分享栏)等举措,持之以恒地推进作业整体改革。每一个家庭对学校、对老师,对‘双减’的信任度也在逐步提升。”

她补充道,“双减”目前主要依托的还是学校的力量,但是每一所学校的力量还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在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时,困难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双减’成效,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我们的校际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减负不减质,确保“真的学习” 

在“双减”不断落实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依然怀有担忧。如何让家长的心“放下来”,戚韵东表示,“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基点的,也是符合教育和成长规律的,同时也是指向未来人才素养特点的。“家长真的无需过多担心。任何一所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减负不减质’的有效做法,轻负担高质量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的是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学足学好,就是要清楚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情,设计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梯度,给予学生更多元化的选择路径和支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戚韵东认为,教育中要减少的是繁琐反复的习题训练,增加问题解决的情境、策略选择的可能、结果应对的优化,这样才能产生“真的学习”,才能学会“有用的知识”。

各地中小学陆续迎来“双减”后第一个寒假,对此,戚韵东建议家长放平心态,把假期还给孩子:暂时离开集体的、书本的、固化的课堂,回归自然的、人文的、情感的课堂。寒假时间不长,又逢新春佳节,是学生亲近自然和家人,学习生活技能,寻找个人关注点的最佳时点。不妨让学生把生活的节奏放慢一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录眼睛里的世界;和家人一起设计准备迎接新春,除尘清扫、烹煮家宴,感受心底里的温柔;接触多元化的未知领域,调动多种感官,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让寒假的20天变得有‘弹性’,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它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有的学生的寒假,可以是规律化的,按照计划书,画好路线图,到达理想的彼岸;有的学生的寒假,则可以是一场‘盲盒’之旅,每一天都有精心设计的惊喜在等待发现。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在为新一年的成长积蓄力量。”戚韵东说。

编辑:孟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