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为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建言献策——
跨越“数字鸿沟”,让老人乐享晚年
记者 白雪 王慧
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3亿人。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做好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安享幸福晚年……围绕这些话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多方助力,
让老人智能时代不掉队
电子支付、看病预约、健康码出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服务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但也给不少老年人带来不便。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在智能时代不掉队,这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和配合。
“新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活,但对老年人来说,可能会带来生活焦虑和对新技术的恐惧。”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建议,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可以“两条腿”分步走。“第一步实行技术更新改造,推出一批适合老年人掌握的APP应用。第二步应设立过渡期,在没有更适老化的应用推出前,对于一些还无法通过技术改进实现的应用场景,应保留传统路径,防止给老年人带来过多困难。”
“公共场所不要‘一刀切’关闭人工窗口,应当保留实体咨询、现场指引、人工服务等项目。”全国人大代表、省律师协会副会长车捷建议。车捷发现,老人“数字鸿沟”的窘境得到社会各方关注,情况正在逐渐改善,部分公共场所不再将“健康码”作为通行的唯一凭证,通过身份证也可以进入。他建议,在车站、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增加志愿者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老年人面对的这道‘数字鸿沟’,既是技术鸿沟,也是情感鸿沟、文化鸿沟。”车捷表示,解决这一问题,还应当回归家庭,年轻一代应当积极帮助老年人尽快熟悉新设备,而老年人也应当努力适应新技术、积极融入当下社会,提高生活品质。
解决“养老荒”,
吸引更多护理人才
江苏有1855万老人,占户籍人口比重23.55%。其中还有64.2万失能失智老人,69.7万半失能老人,他们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照护服务。而这方面配套公共服务短缺和护理人才短缺,制约着江苏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佰仁堂常青乐龄护理院院长助理李楠楠,从事护理工作9年,是院里“最老”的员工。“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口和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相对于全国1200万失能老人,护理员需要300万,而目前全国却只有30万人。这段时间,我所在的护理院又有6名护士要离职去医院工作。”李楠楠认为,养老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高,45-65岁工作人员是养老服务队伍的主体,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专业素养不高,服务专业性难以保证。
李楠楠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岗位体系,为他们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提高养老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培训制度,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吸收一批学历层次高的青年优秀人才加入养老服务队伍。
“让老人享有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应建好‘三支队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泗洪县分公司归仁支局支局长殷勇建议,养老服务中心应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落实专项经费,提高工资待遇和保障,鼓励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就业。其次,建好养老护理员队伍,全面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评定制度,与人社部门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评,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此外,扶持培育一批居家养老专业组织,积极发展一批志愿者队伍,由政府统筹,民政部门落实,将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委托给养老服务机构运营,为社区老人就近提供便捷、基本、价格可承受的养老服务。
落实无障碍建设,
构建全龄友好型城市
应对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生活更便利,环境设施配套也需进行“适老化”提升。
“农村、社区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空间,依托农村养老院、社区就近解决养老问题,符合国情和传统风俗。”殷勇认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载体和基础,但如果没有配套设施,社区养老只是空谈。他建议,设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养老服务补贴、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等,力促养老场所提档升级。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相应指标,确保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需求。加强用房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列入城市社区配套用房,明确新建居住区、老旧小区社区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具体标准。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应对老龄化社会绝不是‘如何养老’那么简单。”全国政协委员、省住建厅厅长周岚认为,积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应对,同时,对构建全龄友好型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岚介绍,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城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逐渐增多,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但无障碍环境建设系统性不够、连通性不够,存在新老项目不平衡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项目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悬殊,坡道、盲道不时会出现停放车辆或堆放杂物的现象。
她建议,政府多部门形成合力,“软硬并重”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力度。硬件方面,加大新建项目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强制实施力度,纳入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进行管理,不达标不得通过联合验收;同时,加大对老旧小区、老旧道路等无障碍环境改造的投入支持力度。软件方面,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作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无障碍建设环境的真正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