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1全国两会 > 两会看江苏 > 正文
6位村干部新起点上话期待——“让乡亲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2021-03-05 06:5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王拓 杨频萍 王梦然

三月,春芽展新枝,全国两会如约而至。在苏全国人大代表中,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从基层而来,他们是乡村建设的引领者和践行者。通过他们的经历,可以管窥当下江苏农村的发展与变革;通过他们的建议议案,我们听到当下农民的呼声与愿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线村干部。6位村干部上两会,捎来哪些话?

民生保障需完善,提升百姓获得感

从曾经的经济薄弱村蝶变为花园村,位于宜兴、溧阳交界处的西渚镇白塔村是我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自强不息奔小康,我们每位老乡都了不起!”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说。近年来他倡议建立“四邻联动”机制,党员带领农户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村里建起南天竹、樱花、特色瓜果等8000亩农业示范基地,去年村级财政收入突破800多万元。

“白塔村的发展是村民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作为带头人,我有责任让他们过上更有保障、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近年来,农民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始终牵动欧阳华的心。他建议,医保部门常态化防范因病致贫返贫,精准明确保障对象,加大风险研判和监测预警,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欧阳华今年上会带来关于进一步增加农民大病医疗保障的建议,期待建立和完善农村大病医疗统筹保障制度,一方面鼓励保险部门推行补充医疗保险险种,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大病医疗保险,更好地保障农民工权益。

全国人大代表,沛县栖山镇副镇长、胡楼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吉永,依托胡楼社区这块乡村振兴“试验田”,持续关注民生所需所盼。如今,胡楼社区800多户近3000名居民住上楼房,500多人在家门口的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就业。在胡楼,不断有年轻人“回流”,目前300多名返乡年轻人实现就地工作。

王吉永调研发现,百姓反映强烈的是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比较薄弱。“我们通过增加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通过绿化硬化美化提高生活环境,但是这离农民的现实生活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王吉永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的投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我们农村建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更加幸福,进一步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发展有动力,基层治理更有效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村支书要做好一村人的‘主心骨’。”全国人大代表,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德胜村党总支书记杨恒俊说,为了尽快安抚民心、做好防控,他带领党员干部严防死守,让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让党员坚守防控疫情的最前沿。

疫情防控期间,杨恒俊又面临种植大户果蔬积压滞销问题。“我借助微信群向百姓推销蔬菜和水果,由志愿者送至家门口,并以德胜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载体,利用电商平台,对果蔬进行品牌包装,销往周边地区,以此解决销售困境。我还邀请泰州市中小企业协会与本地区20多家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就融资、用工方面进行交流,帮助解决本地区多家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工难问题。”他高兴地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们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是再创新高,实现集体强、农民富、村庄美的新变化。”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村级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杨恒俊说,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不断引进人才,乡村振兴事业的创新发展才有长足后劲和无限希望。“国家对‘三农’更加重视,农村进一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富民产业,农村也将变得更加美丽。”

“去年,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主场活动在我们村举办,金秋时节,稻浪翻滚,庆祝丰收,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对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充满期待。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是过去一年吴惠芳履职调研的重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组织结构发生很多新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亟待完善。”调研中吴惠芳发现,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村民的居住空间和模式普遍迈向城镇化;村集体资产总量不断增加,行政村资产、土地的管理难度不断增加。他建议,改进对村庄的固有定义,完善农村治理体制,一方面把农村社会治理功能独立出来,按社区化的模式服务、凝聚农民;另一方面,对农民共同拥有的集体资产,实行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管理模式,可以试点股份合作化。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蓝图要绘好

“去年全国两会时,我们村全体党员给省委书记娄勤俭寄了一封信。在回信里,娄书记勉励我们努力把黄窝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令人向往的现代化海滨小镇。”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说,“让乡亲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成为大家的奋斗目标。

20年前,黄窝村主要靠捕鱼为生,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负债300余万元。2001年,黄窝村创新探索渔村发展新路径,瞄准紫菜富民产业,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渔民“转捕为养”,帮助渔民鼓起腰包。如今,探索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近海生态养殖、海产品加工、渔家旅游互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成为黄窝村发展新课题。“我带领村民瞄准乡村旅游开发,先后投入1600多万元,建设便民公路、创建3A景区,修缮民居,打造生态停车场。2020年,仅黄窝村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45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36万元。”张立祥说,好的发展离不开合理、长期的村庄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不少地方立足实际,科学制定规划,打造美丽乡村。但一些地方由于缺少规划指引,出现一些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我们期待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尤其是加快农村建设用地改革方面,希望用更大的力度,让更多的乡村振兴好项目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全国人大代表、海门市常乐镇中南村党支部书记陈锦石是土生土长的中南村人。2001年,他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后,抓住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让村容村貌展露新颜,农民年收入达10万元。党群服务中心、农民休闲公园、篮球场,还有中南小镇、中南书苑和商贸休闲一条街……一幅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在中南村徐徐展开。

陈锦石认为,农村建设还缺乏统筹规划,存在用地浪费现象,环境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农村整体统筹规划难度不小,但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对农村有深远影响。展望“十四五”,陈锦石期待用5年时间,完成对周边邻近村资源的整合,推动实现乡村城镇化,把大中南建成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

作者:王拓 杨频萍 王梦然   编辑:戴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