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济大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大块头”要有大担当。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尤其需要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勇挑大梁,就是要发挥关键作用、起到支柱作用。“勇”是态度、是决心,“挑”是能力、是行动。新华日报携手浙江日报、大众日报、河南日报、四川日报,连线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结合各自所在省份实际情况,探讨经济大省怎样担起责任,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江苏:以经济的“稳”和“进”真正挑起大梁
新华日报记者 王梦然 姚政宇
【2023年亮点成就】
迎着春光,笃行不怠。回顾2023年,江苏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年度答卷”: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连续3年跨越3个万亿元大关,占全国比重达1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增长5%和7%,常州迈入“万亿城”,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
数据“抢眼”,印证实体经济是江苏最稳固的经济底盘。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6.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江苏科技创新成果同样令人瞩目: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2%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新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人才总量超1560万人。
【2024年如何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商务厅厅长陈涛:
江苏省委省政府指出,挑大梁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量的贡献上,还体现在发展质量效益的领先上、产业与科技的支撑上、国际市场地位的稳固上。今年以来,江苏商务部门坚决践行实干导向和抓落实工作要求,坚持谋划在前、工作靠前,全力扩消费稳外贸稳外资,实现商务运行平稳开局。
立足全年,我们将以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总牵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持续巩固和增强商务发展回升向好态势,努力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多贡献。推动消费持续扩大。办好“苏新消费”四季主题购物节,开展销售竞赛季、“江苏味道”餐饮促消费、“江苏电商直播节”等活动;落实政策和部署要求,促进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推动大宗消费扩容升级;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打造更多国货“潮品”和消费新场景,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深入开展“江苏优品行全球”行动,着力稳住传统市场份额,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稳定“新三样”等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品出口规模,扩大二手车等出口,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加力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壮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动能;积极扩大优质产品进口,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巩固外资领先优势。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对接“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开展精准招商,吸引外资参与强链补链延链,引进主权财富基金、QFLP试点等投资,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用好新出台的外资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等政策,大力发展外资总部,支持外资在江苏设立研发中心;深入实施《江苏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聚焦外资企业诉求精准发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河 南: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河南日报记者 宋 敏
【2023年亮点成就】
粮食产量1324.9亿斤;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路网建成,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215公里;全年接待游客9.95亿人次,旅游收入9645.6亿元;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12年居中部地区第一位;实有经营主体1094.0万户、同比增长5.8%,总量居全国第四位……2023年,河南交出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全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
创新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显著标识。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全面起势。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万家。
【2024年如何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健:
河南是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勇挑大梁、争先出彩,是河南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今年一开年,省委、省政府就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竞进姿态,举办第十一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出台实施推动一季度经济“开门红”17条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抓项目、抓政策、抓服务,抢机遇、抢时间、抢进度,全省上下呈现出争分夺秒拼开局、奋力夺取“开门红”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河南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始终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提速推进“十大建设”,牢牢把握项目建设这一硬抓手和科技人才这一硬实力,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双百工程”,深入实施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常态化谋划储备机制,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动更多项目早熟化、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以项目之建蓄创新之势、聚产业之力、增转型之能、促能级之变,真抓实干挑大梁、向“新”而行争出彩,奋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现代化河南建设开创新局面。
浙 江: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
浙江日报记者 胡静漪
【2023年亮点成就】
2023年,浙江省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充分展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出口增长3.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7.3%,均好于预期目标。
去年以来,浙江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总牵引,启动实施“十项重大工程”,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同时,构建“8+4”经济政策体系,为经营主体减负3300亿元以上,精准高效发挥引导保障作用。
浙江启动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124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976亿元。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牵引,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经营主体增长9.6%,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位。
【2024年如何作为】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要用平常心面对不确定性,用积极的行动来拥抱不确定性。创新创业四十年,正泰和广大浙商一道,坚持发扬“四千精神”,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不断跨越经济产业周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都是最确定的趋势。浙商要保持“空杯”心态,紧抓学习应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数字前沿技术,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式“产学研政用金”体系,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紧紧抓住逆全球化带来的周期性投资发展机遇,寻求与国内国际各类企业的合作机会,才能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浙商力量。要将企业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继续扎根浙江、接轨长三角、面向全国、走向全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得益于浙江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创新氛围,新的一年,浙商群体不待扬鞭自奋蹄,勤于学习、敢于拼搏、善于创新。在青蓝接力中,一代又一代浙商将“四千精神”薪火相传,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浙江经济勇挑大梁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未来。
山 东: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大众日报记者 陈晓婉 张春宇
【2023年亮点成就】
2023年,山东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纵深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巩固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2023年,山东经济发展实现新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万亿元,增长6%。粮食总产1131亿斤、单产899斤,再创历史新高。“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超过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
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达到2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创新人才加速集聚,顶尖人才达到164位,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28人,5名个人、1个团队荣获“国家工程师奖”。
产业升级增创新优势。加力提速工业经济、数字经济,雁阵形集群规模超过9.2万亿元。培育11条标志性产业链、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5个,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9家。
【2024年如何作为】
全国政协委员、德迈国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乾平:
2月18日,山东召开的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上,强调了高质量招商引资对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山东走进了关键时期。山东在产业基础、消费群体、交通、人才等方面条件得天独厚,在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显著优势。
新的一年里,山东正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能源转型、“新三样”、海洋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招商方式上,山东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重点培育已经落地山东的企业,发掘内部的效能和资源。山东提升招商质量,严把标准“关口”,防止“内卷式”竞争,防范招商风险。持续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突出需求导向,搭建平台载体,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服务保障,努力把山东打造成“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高地。
目前,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山东济南建设的500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已经投产。今年,我们将在山东继续加大投入,落地2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2024年,我们对山东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
四 川: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四川日报记者 陈俊伶
【2023年亮点成就】
去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长6%,增速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
一年来,四川着力推动经济恢复回升,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全国第六位升至第五位,特别是旅游业强劲复苏,新能源汽车、化妆品等升级类商品消费保持高速增长。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81家,居中西部第一位。
四川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并当年封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揭牌运行,世界最深暗物质实验室锦屏深地实验室二期投入科学运行,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国家验收。在川两院院士新增5位,达到67位。成功举办2023世界科幻大会,成都成为亚洲第二个、中国第一个举办地。
【2024年如何作为】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
今年,宜宾要坚决扛起全省经济大市的责任担当,紧扣“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等定位,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省作出更大贡献。
宜宾坚持制造为重、创新赋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譬如,聚焦“4+4+4”现代化工业体系,持续推动四大千亿主导产业延链强圈、集聚成势,确保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分别实现营收1650亿元、1300亿元、600亿元、650亿元;以“智改数转”为重点加快能源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新型储能、数字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人工智能四大未来产业破局起步,尤其是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基础端、研发端、生产端、应用端协同发展,加快催生一批原创性成果、优势性技术、标志性产品。
同时,宜宾将坚持稳定投资、促进消费,不断夯实经济发展支撑,包括强化项目高质量生成储备、高效率建设推进,确保储备库投资额动态保持在2.6万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