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作出新部署。如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苏作为?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展开热议,贡献真知灼见。
文化遗产“活起来”,
让古老文明绽放时代光彩
江苏文化文脉悠远、底蕴深厚。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更好深入挖掘地域文明,在保护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分党组书记、副主任邢光龙这次带来一份关于发挥薛城遗址作用的提案。6000多年前的薛城遗址,是目前已知南京面积较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遗址。作为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该遗址自1997年发现以来已进行4次考古发掘,填补了长江下游史前考古多项空白。
邢光龙建议,要重视薛城遗址在展示南京乃至江苏地域文明、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考古旅游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充分重视薛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发挥遗址的各项功能作用,把打造薛城遗址公园作为南京市和江苏省的重点工程,尽快出台保护和利用规划及行动方案,在遗址附近建设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充实文物、完善设施。”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挖不完的宝矿。”省人大代表、南通市海门区张謇纪念馆讲解员沈颖楠说,秉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理念,馆里自主开发组织了“南通色织土布技艺传习课堂”“张謇故里的二十四节气”等10多项传统文化类社会教育活动,希望用创新方式,把历史长河中那些打动我们的人与物带进当下人们生活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颖楠通过调研发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需要积极引导,“我们将继续探索‘非遗+N’文旅融合新路径,以非遗为核心,延伸出更多文创产品,打破传统文化与群众的‘一墙之隔’。”
如何让江南文脉得以更好传承、让紫砂技艺代代相传?省人大代表许艳春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从事紫砂艺术数十年,她对传承发展陶文化格外关注。她希望推进《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的修订,加大对陶瓷行业支持和监管力度,并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引入优秀的研究机构和文创团队,为陶瓷产业发展注入活力。“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推动陶产业发展与改善民生相融合、陶文化与城乡风貌建设相融合、陶瓷文化传承与城市品牌打造相融合,进一步擦亮‘中国陶都’名片。”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推出更多“群峰耸立、百花竞秀”的优秀作品,促进“百千万”工程和“双千计划”“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提质增效……一项项举措,彰显了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宗旨,让江苏人拥有更加丰厚的精神财富。
“百戏之祖”昆曲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承载着文化的积淀和美的表达,也是当前江苏走向世界的一座文化之桥,去年亮相巴黎的“中国昆曲江苏周”曾引发“万里相和”的盛况。省政协委员、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也一直在思考和践行如何更好地让传统戏曲焕新颜。
“用戏曲艺术为旅游赋能,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建议推动传统戏曲与历史文化‘打卡点’相结合,以沉浸互动式路演等形式,开发文化深度游。”对于如何更大力度以文化艺术推动旅游事业发展,施夏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围绕让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更加深入人心,他还建议,借助大中小学丰富而地域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建立江苏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体系,推动建立健全从校园到社会的艺术美育架构,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更多人心中。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如何以更多文艺精品引领风尚、浸润人心、服务社会?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省雕塑家协会主席尚荣表示,近3年来,省雕塑家协会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领导下,围绕致敬“七一勋章”获得者、致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致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等重大主题,举办了一系列文艺主题创作展览活动,推动展览走进大学、中学,浸润莘莘学子。“要再接再厉,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有温度、有筋骨的精品力作,歌颂时代、赞颂英雄。”
基层文化人才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主力军,也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基础力量。省人大代表、淮安市文化馆馆长干露今年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她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满足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作品创作、活动开展的需求,鼓励当地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到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中来,让基层文化场馆留得住人才,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打通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便民文化服务圈。
人文经济互融,
让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以文赋能,方向更加明确。会场内外,大家热议如何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融互促、相得益彰的发展之道。
“徐州文庙相当于南京的夫子庙、成都的太古里,欢迎大家来看看。”会间休息时,省政协委员,江苏汉之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韩松向委员们发出热情邀约。
韩松在提案中建议,从徐州文庙的转型出发,做好保护和传承的大文章,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徐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下,徐州文庙复原古建筑群,引入潮流时尚头部品牌,配合餐饮、娱乐、夜经济、新零售等业态资源,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打造历史文化和时尚生活相融合街区。他建议,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
扬州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与长江、运河两大中华文明“动脉”结成命运共同体。“如果说水是扬州的血脉,那么文化就是扬州的灵魂、旅游就是扬州的筋骨。”省政协委员、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顾红霞说,扬州历史上“汉代兴盛、唐代繁盛、清代鼎盛”,以文铸魂,要更好地融入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文化的灵魂注入城市的骨骼框架中,在尊重城市肌理、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导入创意和运营,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新兴文旅项目,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业体系,用新格局、新作品、新生态推动更深层次的文旅融合,深度展示精致扬州的城市品质。
如今,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江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抓手。“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是‘根本’,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省政协委员,民盟江阴市委会主委、江阴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钱晴这次带来了关于推进农文旅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建议。她提出,要进一步深挖资源禀赋,探索多元融合发展,结合历史经典产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等载体,依托资源基础,植入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等项目,创新发展业态,实现乡村与城市的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互联互通。
记者 顾星欣 陈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