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 (孝金波、彭静)在8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表示,“双减”减的不是成绩,不是质量,而是通过小切口系统重构教育生态,真正地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回归教育本质,重构教育新的认识和系统,提升孩子们的成长质量。
十几年前,刘希娅所在的学校深入推进“减负提质”素质教育时,就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在反复论证和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带着一时不被理解的心酸和压力对刘希娅说:“校长,我们真是为孩子们好,可千万不能放弃!”大家没有放弃。因为大家深刻地理解,减负是为了更好地提质增效,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依赖刷题与时间的堆砌,真正的素质教育也不怕科学的考试。
面对“学校减负了,成绩怎么办”的疑虑,刘希娅的回答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刘希娅认为,孩子们抗拒的往往不是学习内容,而是学习方式。多年来,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过程是有意义、有意思的,学校系统实施了“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学校文化,减少被动的灌输管控,增加主动、互动、理解、实践性学习,创新优化校园生活流程,千方百计激发孩子们的内在动机和学习热情,促使孩子们生动活泼又自主自律。给孩子们提供的每一道题,每一份教学设计,都经过精心论证,让专业而扎实的校本教研成为孩子们减负与提质之间的重要杠杆。渐渐的,孩子们用70%的时间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30%的时间可以用于200个社团和500个专题活动课程。大家争做“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成绩好”的“六好”学生,形成了爱党爱国、阳光自信、思辨创新、热爱阅读、发展后劲足等群体特质,成绩在连续多年的各级质量检测中都名列前茅。
“共同经历这一切,学校的大量数据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成为教育部减负提质的优秀案例学校,获得中国质量奖。” 刘希娅说。
刘希娅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成长路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去要求他们,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就是要有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有教无类的情怀,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也应该是社会与家长们的理性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