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六稳”“六保”之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的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今年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围绕如何保就业优先、扩大就业容量,开拓新形势下就业工作新局面,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补齐短板,保障新形态就业
新就业形态具有容量大、门槛低、灵活度高等特性。去年疫情之下,快递外送、在线教育、在线直播等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新就业模式面临的“成长的烦恼”,如劳动保障不完善、创业相关能力欠缺等,引起不少代表委员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说,互联网时代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居家工作,通过云平台开展职业规划、个人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都是就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的岗位和形式不断变化,所以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就业观。”
“去年疫情期间,企业‘灵活用工’,吸纳周边一部分全职妈妈、待岗人群加入,解了‘燃眉之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红玲认为,使用多种用工模式能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过,灵活就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希望政府调整完善现有政策,兼顾企业、劳动者等各方利益和诉求,补齐法律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新就业形态有序发展。
“如果可以从社会层面获得托底或相应的劳保、失业保险等保障,相信灵活就业方式能起到更为正向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认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资源流动性会增大,从而引发更多新业态、新就业模式产生,对人的素质和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就业者要树立终身学习、储备能力的意识,社会也需架构终身学习体系,政府应建立相关培育机制,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就业扶持和服务保障体系要充分覆盖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使新就业模式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多方合力,护航大学生就业
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909万,同比增加35万。让909万毕业生顺利就业,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愿望。
去年5月,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提出了“关于后疫情时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份建议,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组部、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对此,吕建深感欣慰。不过,他表示,鉴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转型升级、国际战略博弈等多方面重大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继续扩展政策性岗位、开发市场性岗位、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帮扶就业困难群体。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告诉记者,去年南通大学本科生年终就业率达96.32%、研究生就业率97.4%。“2020年,南通大学多次组织毕业生到名企优企参加‘点对点’面试签约。对这项创新举措,毕业生们纷纷点赞。”他介绍,“小规模、多批次”地把用人单位请进来,“点对点”地把毕业生带出去,两相结合,既牢牢把握了校园疫情防控要求,又高效促进了就业供需精准对接。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采取“人盯人”的方式,实施“一生一策”,加大对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疫情严重地区生源学生等毕业生群体的帮扶力度。
多措并举,聚焦高质量就业
过去五年,江苏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2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左右的较低水平。迈步新征程,瞄准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要求,江苏又该如何展现新作为?
“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全省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党组书记戴元湖介绍,人社部门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主线。今年,江苏还将继续给予三项支持措施:一是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以工代训补贴政策;二是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2021年4月30日到期后,延续实施1年至2022年4月30日;三是对受疫情影响经营十分困难的企业,经申请可允许缓缴3项社保费,缓缴期最长6个月,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此外,人社部门还将加快实施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盘活并挖掘公共部门政策性岗位,维持或扩大招聘规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戴元湖表示,聚焦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四五”时期,江苏将着力健全就业优先政策体系、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五大体系”,确保江苏就业局势稳定,努力为全国就业大局多作贡献。
“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非常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提出,国家应出台相应的监管办法,对地方政府和各级部门有关规章制度和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核查,努力消除就业过程中城乡、地区、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记者 白雪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