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1全国两会 > 两会看江苏 > 正文
苏闽陕新四省区党报联动,倾听代表建言——“接棒”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
2021-03-09 06: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乡村振兴”,并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再到如今“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接棒”脱贫攻坚,正朝着全面推进稳步迈进。新华日报联合福建日报、陕西日报、新疆日报,邀请来自当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就如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

集聚人才资源,全面引领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周善红

□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 拓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连续7年对口帮扶江西、陕西等地,先后帮扶5个村摘掉“贫困帽”,帮扶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719户2728人脱贫。“只有具备足够的人才资源,才能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他说,农村基层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筑巢引凤”,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围绕生态优先的原则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包括原籍大学生、农学专业人才、在外乡贤等高层次人才到农村施展才华,让这些有志青年带动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相关部门要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鼓励高层次人才领衔组建科研技术团队,瞄准前沿科技,拓展高效农业。”周善红说,要引导高层次人才通过“传帮带”,培育一批“本土能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职能,使农民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农村青年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在外企业家、优秀农民工、退休干部等反哺家乡的情感,扎根乡村,将工业化流程引入农业生产,促进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周善红还积极倡导广大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代表团举行首场集中采访活动时,周善红就带着花椒、茶叶来到会场,就“乡村振兴”话题接受采访,他直言“我这不是为企业,而是为村民做广告”。

在脱贫攻坚期间,周善红的脚步到过多个省区,陕西省富平县漫町村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地处西北黄土高坡,没有别的植物,但漫山遍野都长了花椒。花椒采摘下来只能保存三五天时间,如果晒不干的话就会坏掉。“丰产不丰收”的现实深深触动了周善红,他第一时间就和富平县签订了扶贫合作协议,更为漫町村开出了一张脱贫“药方”。周善红的企业在村里建了合作社、花椒烘干厂和炼油厂,对花椒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此举不仅解决了农民采摘花椒“望天收”的难题,也使花椒种植每亩增收1500元。

“企业家们作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因为企业家能够在农村地区引进企业经营模式,激活农村地区的资源,培养农民群众持续不断从市场获取财富的能力。”周善红说,同时企业也更有能力在农村地区扶持创业致富带头人,弘扬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精神,大力度地吸纳和带动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

做大特色农业,高效赋能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陆銮眉

□ 福建日报记者 张 辉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十七年半的地方,一张高质量脱贫的福建答卷已呈现在时代与人民面前: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获全胜,乡村振兴新起航。如何在更高起点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认为,应当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点优势,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约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三分之一,但生态禀赋优越,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她说,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

走特色路,打特色牌,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蹄疾步稳。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建宁水稻制种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欣欣向荣,武夷岩茶、设施蔬菜、福建百香果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方兴未艾,一批产业强县、强镇、强村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中央厨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全面开花,“清新福建、绿色农业”成为闪亮的“金字招牌”……2020年,福建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万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特色现代农业,赋能乡村振兴?陆銮眉认为,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打好重要翻身仗,夯实现代农业基石。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首要任务是加强特色种质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加强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在生物育种科技攻关、产业化应用、知识产权保护、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应当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研究,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创新动能。应当加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不仅要大力引进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才,还要培育好本土的高层次人才,更要做好职业教育,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围绕新农科建设,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培养有“三农”情怀、家国情怀,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

作为一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的代表,陆銮眉多年来致力于为农业农村发声。她的愿景便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与希望的田野。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

发展设施农业,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 昝林森

□ 陕西日报记者 王 帅

“十三五”时期,陕西28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4.93万户贫困群众搬入新居,预计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92元提高到12491元,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长期关注“三农”问题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对有效保障我国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季节性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20年,我国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达到6150万亩,2021年将达到6600万亩。

2020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实现生产总值2.62万亿元,增长2.2%。陕西坚持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增290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昝林森介绍,设施农业的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可观,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设施农业用地规划要与当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昝林森说,“设施农业用地尽量利用未利用地、荒山荒坡等非耕地或质量较差的耕地、农村闲置设施农业用地、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合理引导设施农业布局,要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域条件和特点,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昝林森表示,要明确坚持“农地农用”,对于直接服务农业生产的,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设施占用土地,要给予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以发展设施农业名义,搞变相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民宿、产品展示营销等非农服务的,要严格禁止,引导办理建设用地管理手续。区分设施农用地管理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管理的边界。农旅结合、三产融合等方面的用地需求,必须另行规定,不能将二三产业用地保障寄托在设施农用地管理政策上。另外,要建立一套国家、省、市、县多级互联互通的设施农用地信息监管平台,对设施农用地申请、备案、经营使用、动态检查实行监管。

昝林森说,要建立设施农用地用地标准和农业设施建设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制定生产设施用地、附属配套设施用地的限额标准。对各类农业设施的建设标准作出规定,规范设施农业建设,防止任意改变农业设施结构,确保设施农用。鼓励设施用房特色化建筑,结合农业产业特点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设计特色化的设施用房供农业经营主体选择,打造风格迥异的田园建筑风光。

 

全国人大代表,喀什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帕尔哈提·肉孜:

增强内生动力,稳步实现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喀什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帕尔哈提·肉孜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全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国人大代表,喀什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帕尔哈提·肉孜表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走在一条更为开阔的大路上。

2020年11月14日,新疆最后10个国贫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区现行标准下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新疆千年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帕尔哈提看来,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制度机制,加强发展乡村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抓好产业提升工程,强化‘一县一品’战略,优化‘一县一主导产业’,对主导产业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四个环节进行优化。”帕尔哈提表示,对喀什地区而言,就是精选一批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打响“叶城核桃”“麦盖提灰枣”“泽普骏枣”“泽普苹果”“莎车巴旦木”“英吉沙杏”“伽师新梅”“喀什石榴”“疏附仙桃”“岳普湖无花果”等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点,帕尔哈提深感,较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更加面广任务重:目标上,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实现现代化;空间上,由区域转向全域。

“对我们喀什地区来说,要不断拓宽本地就业容量,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帕尔哈提表示,用好用足自治区转移就业政策,不断开发新的岗位,充分发挥喀什特色餐饮和香味馕等优势,建立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的餐饮连锁公司,在对口援疆省市建设特色餐饮广场(街区),推动以馕为主的“喀什味道”走出去、创品牌、促就业,确保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喀什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谋划培育建设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设施服务便捷、生态美丽宜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小城镇,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编辑:陈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