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1全国两会 > 两会看江苏 > 正文
苏鄂川渝四省市党报联动,聚焦总书记深深牵挂的长江——同饮一江水,共担新使命
2021-03-09 06: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长江,横贯中华大地,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滋养着五千年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视察调研,勉励沿江各省市守护好一江碧水。

“十三五”期间,沿江各省市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长江大保护,长江生态发生显著变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日报联合湖北日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邀请苏、鄂、川、渝四省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话长江大保护的可喜成效,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窦希萍:

协调沿江产业布局,保护利用好黄金水道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窦希萍

□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窦希萍介绍,去年,民盟江苏省委围绕长江江苏段开展长江大保护调研,“一路走访,最直观的感受是长江及其支流两岸绿化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岸线治理成效显著。”

窦希萍说,在长江南通段沿岸,过去分布不少小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现在这些企业和码头都搬迁整改,生产岸线往后退,绿色风景线往前移。“南通彻底整治取缔全市沿江53座非法码头,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33家、升级396家、转移重组24家。长江南通段生态岸线比例较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完成沿江造林绿化2230亩。”

江苏处于长江下游,生态治理的压力不小。尽管江苏各地致力沿江区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高端产业吸引集聚,但“重化围江”困局仍有待进一步突破,需进一步加快环境敏感区域重化工企业数量压减,深入推进合规企业由沿江向沿海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沿江绿色制造体系,实现智能制造、高端服务、绿色产业的沿江链式集聚。

“接下来我们要协调好沿江产业布局,保护和利用好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窦希萍表示,在利用中加以保护、在保护中加以利用是基本原则。

数据链接:2020年,在全省GDP同比增长3.7%、总量突破10万亿元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全省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86.5%,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70.2%),较2015年提升24.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苏段)总体水质为优,稳定在Ⅱ类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宜昌兴发集团党委书记李国璋:

践行长江大保护,绿色转型催生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宜昌兴发集团党委书记 李国璋

□ 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长江大保护时,一下飞机便前往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察看企业搬迁、改造以及码头复绿情况。我当面聆听了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谆谆教诲。”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宜昌兴发集团党委书记李国璋对总书记的考察调研记忆犹新。

“总书记说,‘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李国璋说,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落实总书记指示,兴发集团着眼生态大局,坚持经济利益让路长江大保护,拆除沿江化工装置,复绿种植香樟树、广玉兰,江边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目前累计关停、搬迁和拆除化工装置32套。同时,对沿江装置搬迁腾退的900米岸线进行土地修复,并按照城市公园标准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近三年来,绿色转型催生兴发集团绿色发展新动能,去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集团经营业绩逆势增长,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05亿元、利税12.01亿元,出口创汇5.91亿美元。

“兴发集团的转型发展,是湖北省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李国璋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观念深入人心。过去3年,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在关注长江沿线化工企业转型发展的问题,并以兴发集团为践行长江大保护的试验田,全面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数据链接:湖北在沿江1公里和15公里范围内,完成化工企业关、改、搬、转405家,先后取缔长江干线各类非法码头1211个;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累计完成项目1.59万个,总投资1.31万亿元。长江湖北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至“十三五”末,湖北省11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1.2%,较2015年提升11.4个百分点,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面消除,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

形成治理合力,把“共抓”落实落细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 许强

□ 四川日报记者 吴 浩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表示,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抓好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认识,进一步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

许强说,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是一个流域性的问题,只有所有人都做好了,绿色发展的效果才能凸显出来。“各个省份之间有联席会议或类似的工作机制,协同合作的工作框架已经搭建起来,接下来的重点应是不断‘精耕细作’,把‘共抓’落实到具体细节上。”

以动态监管为例,“如果形成一体化环境标准目录清单,制定区域内生态安全、水土气污染物综合排放等标准,大家工作就有了共同目标,在动态监管中的信息互通、结果互认、执法联动等就便捷很多。”

“还有动态生态补偿机制。”许强认为,动态监管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生态补偿提供数据参考,这个细节也值得不断探索创新。“在‘共抓’的大背景下,流域内整体实施好动态监管,然后根据统一标准,动态实施生态补偿。做得好就补偿得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流域内各成员省份的主观能动性。核心思路就是把通过水质的实时在线监测,使水质评价和生态补偿有据可依,使补偿更有操作性。”许强说,希望长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能够进一步细化落实。

数据链接:“十三五”期间,四川全面实施河(湖)长制,86个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优良率98.9%,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完成105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森林覆盖率达40%,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85.8%,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2020年,四川启动岷江黄龙溪断面整治攻坚,至此,10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

划禁区定规矩,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余国东

□ 重庆日报记者 戴 娟

“作为中国首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打破之前长江‘九龙治水’的局面,同时对于长江生物保护、污水治理、防洪救灾、生态修复等提出新要求。”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说,长江保护法的施行必将形成保护母亲河的硬约束机制。

“2020年,重庆市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100%。”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水资源保护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余国东表示,重庆“治水”的成效,取决于一套治水组合拳:颁布《重庆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标准;强化考核问责,对水质不达标的区县政府实施约谈;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全市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19条河流全部签订生态补偿协议;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与四川等省市开展联合执法;健全司法联动机制,市公安局成立环境安全保卫总队,市高级法院、5个中级法院以及5个区法院均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实打实的举措,带来实打实的效果。

“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重要的责任。”余国东表示,下一步重庆将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通过把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空间管控要求,将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作为容量和环境准入要求,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划好禁区、定好规矩,严格做到该禁止的禁止、该限制的限制、可以开发的合理开发,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数据链接:至去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重庆市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优于国家考核目标4.8个百分点,较2015年上升14.3个百分点。重庆105个市考断面水质达标比例、消除长江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均达到100%。

编辑:陈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