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代表团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一些代表对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认为,上海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确是抓住了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建议在更大范围内打通数据壁垒,通过推进“两张网”融合,让城市更“智能”,让群众生活更便捷。
记者昨天晚上连线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陈靖,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请他们讲述上海“两张网”建设的进展和未来设想。
流程再造打破系统壁垒
“‘两张网’的背后,其实坚持的理念是一样的,都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陈靖代表说,坚持数据赋能政府治理的改革理念,强化数据汇集互联,挖掘数据价值、释放数据红利,促进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
陈靖代表
邵志清代表也提到,“两张网”以线上信息流、数据流倒逼线下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和管理创新,实现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关键是系统流程再造,打破了原来系统的壁垒。老百姓不清楚,政府有多少部门,都有什么职责,他们只认一个政府。”
在高效、便捷、精准上发力
上海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一网通办”,让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系统谋划、全力推进。随后的两年,“一网通办”都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对上海是一种勉励。”陈靖说。
“从企业和群众的视角出发,设立目标、设计框架、开展流程再造,不断改进用户体验、提升服务温度。”陈靖说,疫情期间,为了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一网通办”提供了一系列“不见面办理”“零接触服务”。这种不见面办理的业务量从原来占总量20%上升到51%,不仅便利了居民和企业,也有利于疫情防控。
依托电子证照库,企业群众前往线下办事窗口,只需通过电子亮证即可实现证照免交,目前证照库已归集377类高频证照,已调用1.4亿次,给办事人带来很大便利。不过陈靖也发现,除了在本地使用外,上海市民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使用电子证照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对此他建议加强区域合作,并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推进电子证照全国联网互认。
疫情期间,“随申码”成为上海市民的出行“标配”,个人实名用户数从去年12月的1024万,至今年4月底激增至2200多万,累计使用超5.2亿次,助力疫情精准防控。“‘随申码’的健康应用仅仅是一个开始。”陈靖说,接下来,上海还将积极拓展“随申码”应用,将其打造成为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市民随身服务码,比如教育、体育、交通、文旅等领域。
杭迎伟代表
实现共管、共建、共治
去年以来,在公安、住建、应急、大数据中心等多部门推动下建成的“1.0版”城运系统,围绕城市动态、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应、城市基础设施5个维度直观反映,整合接入22家单位的33个专题应用,初步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群租是困扰市民的城市治理顽症。运用水电煤实时数据和户型、人口进行计算,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就能得到疑似群租的情况……”杭迎伟代表讲述了“一网统管”参与城市治理的实践案例。他表示,必须以场景应用和部门应用为导向,实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
“对数据的更好应用是城市管理的关键,群租房的管理就是依靠‘算力’进行推算。”杭迎伟认为,如何实现数据归集、打破数据壁垒,对实现“一网统管”的智能化应用至关重要。
邵志清代表
邵志清也认为,推进“一网统管”需要实现技术赋能和数据打通。“从道路、桥梁、窨井盖等基础设施信息,到交通、安全、环保等城市管理最核心的信息,再到对经济、社会的预判分析,乃至网络空间信息,都需要共享打通。”他建议,政府治理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善治”“智治”,还要统筹各方力量,实现共管、共建、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