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法典
——写在民法典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之际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5月22日,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现场,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议案。
婚姻、住房、隐私、继承……民法标注着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项权利。如今,这部“民事权利的宣言书”,正缓缓向14亿中国人民翻启书页。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民法典梦”,已然咫尺可见。
黑龙江龙电律师事务所主任李亚兰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们有幸对这部彰显时代特色的民法典草案进行审议表决,我们一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代表在认真听会。新华社发
五次启动,几代人念兹在兹的“民法典梦”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成文法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民法典梦”一刻不曾断绝。从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专班起草民法典算起,我国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都因立法条件还不具备而被搁置。几十年来,制定一部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一直占据着立法工作者、法学家们心愿清单的“C位”。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快马加鞭,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社会变革之快使制定一部体系完整的民法典存在现实困难。因此,立法机关采取“改批发为零售”“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即首先制定一批社会生活急需的民事单行法,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制定民法典。谈到这段历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副主任张春生表示:“这是一个有创意的方案。它既绕开了制定民法典这座当时难以攀登的大山,又补上了一个个单行法的漏洞,解决了一个两难问题。”作为当年民法通则起草工作的亲历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也说,如果不是采用“零售”这种经验主义的办法,恐怕到今天民法典仍然会是一张白纸。
社会在进步,实践在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民法典的条件日渐成熟。时间回溯到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务。2015年,第5次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5年来,立法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这本摆放在全国人大代表面前的民法典草案,曾让多少法学家魂牵梦萦,又使几代人为之鞠躬尽瘁。七编,1260条,厚厚的民法典草案,凝结了无数心血与期盼。北京大学教授魏振瀛进入重症监护室后,说话已非常困难,一张口,谈的还是民法典。被称为新中国民法理论奠基人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佟柔,去世前一天还心心念念地说,中国未来一定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民法的健全是法制建设的最重要内容……
代表中有不少人曾参与2017年民法总则的审议与表决。翻开民法典草案,不知他们是否回忆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荣顺说过的那句话——“我们中国人想干成的事,一代一代人最终要做成它”。
数易其稿,字斟句酌里的民生情怀
2019年11月28日晚6点,北风萧瑟,暮色四合。会议室的门一打开,里面激烈的辩论声随闷热的空气一起蹿了出来。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难道就不应该对自己的极端行为负责吗?”“物业哪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小区进行无死角监管,高空抛坠物应该多通过科技手段进行预防。”“如今手机App注册,大量的合同条文理解难、看不懂,冷不丁就有个霸王条款,普通老百姓可没有法律顾问。”……在北京的一处会议中心,参加民法典草案讨论的专家学者和立法工作者们收拾东西穿上大衣,三三两两走出会议室,继续着持续了一天的讨论。
自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以来,立法工作者、顶级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的“神仙打架”,记者已见过多次。恩格斯说,民法的准则只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国家机关。民法典草案的一章一节,规范着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一款一项,关系着工作生活的时时刻刻;一字一句,呵护着群众权利的点点滴滴。起草这部洋洋洒洒十万余字的法典,少不了“锱铢必较”,少不了“剑拔弩张”。
“到目前为止,民法典是我国条文数最多的一部法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作为一个立法工作人员,能有机会参与民法典编纂,是一个极大的荣幸、一个极大的动力,但也是极大的考验、极大的压力。”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说。
编纂难,难在哪儿?“难就难在民法典对中国社会、中国老百姓来讲太重要了,民法典要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要解决民事领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石宏说,所以要紧紧围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来解决立法工作中的难题。
“设置离婚冷静期会不会侵犯婚姻自由?”“人格权独立成编到底合不合适?”“高空抛物共同补偿是‘连坐’吗?”……自2018年8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审议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数次公布各分编及民法典草案,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社会对草案的讨论亦如火如荼。随着立法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些争论都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暴力伤医、基因编辑、网络侵权、虚拟财产保护……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复杂度攀升,为法律制定工作增加了难度。居住权、侵权自助、完善精神损害补偿制度……面对新现实、新矛盾,民法典草案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更新制度设计,以立法手段观照社会发展。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部民法典草案,参加审议的多位代表都充满了信心。李亚兰代表直言,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改变。
盛世修典,即将到来的民法典时代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为什么这么讲?老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与民法密切相关。市场主体设立、变更、终止的规则也主要由民法典规定。”石宏说,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这么关注民法典编纂工作的原因。
对于我国来说,一本10万余字,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皇皇巨典,其意义远不止于社会生活。在法学家眼中,国家的性质、社会的特质决定了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正确价值观指导的民事生活同样也在塑造着国家、塑造着社会。“如果看不到民法依据其科学性规则为国家治理所担负的基本职责,就无法准确地看待民事权利,无法准确地运用民法规制,更无法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也符合人民基本权利保护要求的法律体系。”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孙宪忠代表表示,民法典编纂完成后,我国涉及国家治理的法律体系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国家也会因此而治理得更加顺畅。
民法典是以保护民事主体的权利为主线来构建的。21世纪的民法典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系统规范,正体现出我们的民法典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权利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回答。
“民法典将明确市场和社会、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为政府行为和市场主体划清边界,有利于更好保护市场权益,防止公权力对市场主体的不当影响。”石宏表示,民法典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改革进入到深水区,社会矛盾和纠纷也越来越复杂,要化解这些纠纷和矛盾,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石宏进一步解释,“不论是财产关系、婚姻家庭,还是继承关系的纠纷,基本法律依据都在民法典里,这些规则不仅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推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几年来,记者与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了民法典起草“两步走”的点点滴滴,唏嘘于立法工作背后的日日夜夜。如今,这部法典草案按照既定计划,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随着立法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呼之欲出。
迎接即将到来的民法典,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