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惜字如金”,只有1万字左右。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报告竟然39次提到“就业”二字,报告的8个章节,有6个章节提到“就业”。“就业”受到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就业是财富之源,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社会稳。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超过去年。与此相对应,是疫情之下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也影响到城乡居民就业。如果处理不好,就业矛盾就会集中凸显。政府工作报告把“保就业”列为“六保”之首,原因正在于此。
“保就业”必须强化底线思维,“保”住底线才能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稳定当前经济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各地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从保民生底线的角度出发,织密织牢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经纬线”。
为了“保就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就业优先政策,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各地应当不折不扣将政策落实到底,加大对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稳住就业的主渠道。为应对失业率上升带来的压力,各地还要加强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除了落实好上级的政策,各地还应积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前段时间,成都市有关方面出台政策,明确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等前提下,允许在一定区域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和夜市,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一下子增加就业岗位约8万个。类似思路,不妨研究和借鉴。(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