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奇 仇惠栋 陈澄 统筹 陈炳山
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为我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与指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现代化产业体系”已连续几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新一年工作任务时,第一条就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省工信厅厅长朱爱勋:工业大省“三招棋”,为全国大局作贡献
江苏是工业大省,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要求,着力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持续深化“1650”产业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我们坚持以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来引领50条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提升江苏产业发展的先导优势、特色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大力推动集群筑峰行动,实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增强10个国家级集群辐射带动效应,“一群一策”实施培育提升方案,出台新能源等集群向世界级迈进的政策措施,加快打造新型电力装备等5个世界一流、新材料等5个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6个全国领先的“556”集群方阵。制定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建设指引,发挥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作用,推动集群促进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一批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家应用示范标杆。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落实工信部、省政府未来产业发展部署,建立“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先导区”未来产业创新体系,以典型场景应用带动技术发展,推动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加快落地。
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江苏坚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推进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产业链中高端,不断增强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深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点—链—面”结合的产业创新载体建设,聚焦“点”上提质、“链”上协同、“面”上引领,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结合国家战略方向,选取具有战略意义和引领作用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攻关项目;面向“1650”产业体系重点企业征集重点技术难题,支持链主企业实施“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继续开展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和推广活动。强化创新成果应用,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新模式应用政策,全年推广1000项左右新技术新产品。深入推进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每年重点推进锻长板延链、补短板攻关、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建设等一批项目,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三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我们将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研究制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整合政策资源,重点支持一批淘汰落后改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升级示范项目,引领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鼓励原材料和消费品工业领域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以“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全覆盖”为目标,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加快建设数实融合强省。大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工业节能降碳,深入实施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节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节能监察倒逼与节能诊断服务引导,加快工业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探索开展工业领域碳足迹管理,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提升绿色安全发展水平。
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林涛:强化创新策源,推动产业攀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的重要讲话,赋予了江苏新的光荣使命,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宁新实践提供了根本指引。”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林涛表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贯通融合,走好以创新为特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更多江宁力量。
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首批10个碳达峰试点园区名单,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该园区近5年工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4%。江宁区以南京市1/12的能耗,创造了1/4的规上工业总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46%、62%。新型工业化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等特征,这与江宁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高度匹配。
近日,省工信厅公示了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全省共有55家企业入选,江宁区有埃斯顿自动化、科远智慧、茂莱光学等7家企业上榜。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位列全省区县第一。目前,江宁已经建成高端智能装备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制造业是江宁区最厚实的家底。让这一存量资源不断激活变量要素、实现增量价值,江宁区委区政府提出,要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5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林涛表示,要不断强化紫金山科技城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力服务保障紫金山实验室在未来网络、“东数西算”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加强与东南大学、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人才团队、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推动崔铁军院士信息超材料等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挥麒麟科技城南京智能计算中心“算力底座”的资源优势,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拓展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大模型应用场景。
全力拥抱创新,重塑江宁产业版图。江宁区提出,聚力打造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这两大全域创新策源地,各开发园区都要依托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主动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创平台,形成重大创新平台体系。
全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江宁区今年的“新春第一会”释放了鲜明的导向,要求强化市场机制作用,深入推进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制度,建立完善涵盖专家咨询委员会、重点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天使投资基金、新兴创业团队的“五位一体”的新赛道主动发现和前瞻遴选机制,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贯通的产业培育体系。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促成技术合作成交额200亿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苏州·中国声谷:五大产业让“好声音”响彻全球
-8.5分贝,这是全亚洲最安静的地方!在“苏州·中国声谷”声学联合检测中心消声实验室,记者在这个造型奇异的房间里收获“与世隔绝”的新奇体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平时最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声音,正迅速崛起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载体。2020年,常熟市政府联手中国声学学会、南京大学共同打造“苏州·中国声谷”。目前,声谷共引进150多个声学产创项目,总投资超270亿元,成为常熟开放创新的重要平台。
“我们布局了五大产业前景好、增长势头迅猛的新兴产业,分别是新能源、声学、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产业。”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介绍,这是常熟研判未来发展空间和自身产业基础之后,确定的重点产业方向。
五大产业中,声学产业极为亮眼。“苏州·中国声谷”拥有全消声、半消声和混响室等12个功能各异的实验室。其中,铺满吸声材料、底部镂空设计的全消声室最为奇幻。“这个消声室主要为汽车、建筑和电声等领域的企业提供专业检测服务。”声学联合检测中心负责人鲁强兵介绍,一些新产品对声学检测的要求很高,有的企业为此愿意投入几百万元,产业前景广阔,“我们已为40多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声学检测技术上引领行业标准,让这里成为‘声之城’,让‘好声音’响彻全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汇聚四方力量,共同构建声学领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常熟还在深圳设立苏州·中国声谷(深圳)创新中心。去年年底,依托创新中心,中国科技开发院、深圳北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声学楼论坛、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常熟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深入开展创新合作,为快速推进声谷建设提供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的资源及技术支持。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需要企业在创新端发力。“苏州·中国声谷”影响力与日俱增,一家专注于建筑声学材料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佰家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闻声而来”,落地常熟经开区。在公司展厅,各类声学材料让人目不暇接。在一个配备钢琴的儿童房里,公司董事长左洪运告诉记者,小孩在家练钢琴会打扰邻居,而隔音诉求对公司而言是“小菜一碟”。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琴房总是弹得比在家里好,其背后就涉及声学材料的应用,公司研发的产品能够提升孩子在家弹奏的钢琴曲听感。
“让世界聆听美好生活,我们将立足产品材料可循环利用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勇于打破自身局限,提高企业产品工艺,优化生产经营流程,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能级。”左洪运说。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如何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进入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阶段。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首要任务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核心目标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形成一大批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阶段是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入到高技术产业与中高技术产业在技术革命性突破支撑下,加快成为一国主导产业的发展时期。高技术行业与中高技术行业进入了新技术密集涌现状态。新的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所依赖的技术范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技术融合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生产要素涌现,引发传统生产要素向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集聚,带来产业规模的持续增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以高技术产业与中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
地区层面上,受各地区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限制,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又表现为各个地区之间技术创新互动、知识与技术相互溢出、人才相互流动越来越频繁,地区之间技术互补性越来越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又进一步升华为超大规模的地区间技术互补优势,在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有效、充分供给的支持下,支撑了技术革命性突破带来的指数级增长、更大范围融合集成的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在各地区形成的产业集聚,与其说形成显著集聚效应的各个产业集群,不如说形成了以越来越多极化的创新高地为中心的地区间网络状创新集群。
加快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成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关键要素。技术革命性突破是以科学发明为基础的,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没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才的大规模供给,科学发明、学科创新与新产业催生就难以高效、高质量、高性价比,在全球技术创新竞赛、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业竞争中就难以抓住先发优势,也难以避免后发劣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加快在国内各地区间形成人才流动大循环,在国际间形成人才和知识交流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