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0江苏两会 > 今天我主持 > 正文
推动要素融合 投身创新洪流
陈林森 省人大代表
宋巍 省政协委员
2020-01-18 10:34:00  来源:新华日报

  省人大代表、苏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苏州市委主委陈林森(中)和省政协委员、爬山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巍(左)接受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傅晓(右)专访。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万程鹏摄

  站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节点上,围绕科技创新如何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省人大代表、苏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苏州市委主委陈林森和省政协委员、爬山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巍,走进新华报业全媒体访谈节目“今天我主持”演播室现场,分享观点,展开对话。

  主持人:站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请两位首先谈一谈未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打算。

  陈林森:我长期致力于科研和产业创新,在显示终端、高端微纳光刻设备研究方面打破一系列瓶颈,解决了多项核心技术。在创新路上起重要作用的,一是人才,二是政策环境,三是团队。我们将更多地依靠产学研深度融合,结合高校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和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可持续性这两大优势,来解决行业核心难题。

  宋巍:对于科技企业来说,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科技企业的科研人员,往往容易犯这两个错误。企业带头人要准确认识发掘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企业除了补“短板”,更应该把“长板”拉长,锚定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对外寻求合作伙伴,以己之长补彼之短,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经济强是“强富美高”的首位要求,也是“新江苏”建设的第一要务。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产学研融合,更好地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服务?

  陈林森:科教大省江苏,长期以来一直鼓励产学研融合发展。南京等地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如何充分发挥这个独特优势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科技人才支撑,这是一个重要命题。一直以来,国家鼓励高校教授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条块的分割,包括评价体系的束缚,产学研融合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改变的方向。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优势互补,在人才、资金、产业需求和国际产业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最终取得很好的业绩。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

  宋巍:企业和高校,由于评价体系不同,双方推进产学研融合要尽可能破除“门户之见”,比如在学术标准体系评价,在知识产权上的合作等方面要打通。建议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部门展开直接对接,直接作用于生产力,更快使产学研融合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主持人:作为科技型企业掌门人,两位对优化营商环境有着怎样的期待?

  陈林森:我们团队旗下有一个创业板上市公司,该公司将原创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上市,还培育了一批处于产业前端的高新技术企业。事实上,培育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光需要团队自身努力、产业配套,还需要好的营商环境。因为高科技企业的一个特征是高风险,如果没有好的创业生态,很难直接面对国内国际市场上严峻的技术产品竞争。

  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新节点上,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我建议,第一要尊重人才。第二要有耐心,因为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呵护和努力。第三要打破条块分割的篱笆,鼓励高校教授与企业家们展开真诚的、长久的、持之以恒的合作。对外引进也好,自己培育也好,政府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崇尚英雄,包容失败,让更多的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洪流”。

  宋巍:与传统工业企业拥有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不同,科技企业是轻资产企业,科技企业尤其民营科技企业在融资方面竞争力不强。科技企业的发展是缓慢的、爬坡式的,在发生“裂变”之前,显现不出工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强势增长的态势,所以往往会被忽略。科技型企业和工业企业的评价参考体系不同,成长的脉络和逻辑不同。科技企业应该适用于哪一种评价体系、怎么去估值,这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建议梳理好参考标准和评价体系,相信科技企业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未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傅 晓

编辑:贾晓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