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3江苏两会 > 滚动新闻 > 正文
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
2023-01-19 06:59: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让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福祉和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1月17日,省政协委员、泰州市住建局副局长周国翠和省政协委员、宜兴市丁蜀镇西望村党总支书记范泽锋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23江苏省两会“今天我主持”演播室,为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言献策。

主持人:过去常说建设美丽乡村,现在是和美乡村,从“美丽”到“和美”,其中有何变化?

周国翠:变化有三点。感受不一样。“美丽”是亮了眼睛,“和美”既亮了眼睛,还暖在心里,感受的是获得感、幸福感。内涵发生变化。“和美”强调的不仅是外在美、形式美,更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基础之上的内在美、内涵美,彰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特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和而不同”的理念。和美乡村要尊重、善待、保护自然,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一村一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范泽锋:“美丽”,更多的是对农村硬件设施的提升要求,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村具备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看得见的部分”更加美丽。“和美”不再局限于外表的美,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和为贵的家风建设、传统美德,所以建设和美乡村要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持人:宜居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对照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这一目标,还有哪些差距?如何补上短板?

周国翠:什么样的乡村才称得上宜居乡村?可概括为五方面:住房舒适、整洁卫生、生活便利、办事快捷、方便交往。当前一些地区的农房与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一些村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还存在长效管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在宜居农房建设上,切实把好设计源头关、建造程序关、风貌特色关,着力提升农民居住品质。基础设施方面,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加大乡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力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重点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完善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公共服务方面,健全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快递物流等各项公共服务,让群众生活更便利、出行更便捷。

范泽锋:西望村是依托紫砂产业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艺特色村,我们深知优美的农村风貌、整洁的人居环境,是让群众安居乐业、游客流连忘返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必然基础。我们村在硬件上和城市相差不大,如果寻找差距,我认为还要在就近医疗和政务服务方面补齐短板。我们探索建立政务“窗口”到“家门口”服务体系,打造西望村政务服务大厅,同时积极推行基层首诊,有望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就医格局。

主持人: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如何找准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子,做大做强?

周国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是基础、是关键。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建议强化乡村特色产业培育,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培植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业产业强镇。要突出乡村产业主体培育,围绕做强乡村产业,培育一批领军型头部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化联合体,提升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创业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范泽锋:30多年前,西望村还是宜兴出了名的扶贫村。2009年,我们成立全国首家以农民手工业为基础的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党支部,组织实施“青蓝结对工程”,促成380对师徒结对,每年免费举办紫砂公益培训班,帮助返乡创业大学生、外来青年等紫砂从业者钻研技术、创新经营。合作社还免费为社员组织产品交流、统一制作品牌、营销,带领社员抱团闯市场、联手致富。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手工艺制作,去年全村紫砂壶产业收入达3亿元,每户年收入超过40万元。

主持人: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如何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范泽锋: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关键是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西望村打造了“五色西望”品牌,形成“红色先锋、紫色产业、绿色生态、蓝色安居、青色民主”模式,用“红色先锋”带动“紫色产业”,用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周国翠:乡村治理成效好不好,关键在人。建议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比如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每年从优秀高考生中招录一批涉农专业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定向培养对象,在校期间学费由财政承担,按期毕业后回入学前户籍所在乡镇从事乡村振兴工作,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基层业务能力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促进乡村治理和发展。

记者 胡兰兰

作者:胡兰兰   编辑:戴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