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3江苏两会 > 滚动新闻 > 正文
解锁发展关键词 代表委员请回答
2023-01-19 06:4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如何破题?江淮生态经济区,“点绿成金”有何高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标杆民营企业,怎么培育?共同富裕示范区,如何共建共享?在“家门口”看好戏,怎样建好用好小剧场?本期,我们邀请5位代表委员为大家作解读。

区域中心城市,如何“长块头”强能级?

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高质量”三个字,对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尤其是辐射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徐州如何答好强能级这道必答题?省人大代表,徐州市泉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庄红道出自己的思考——

中心城市建设是国家赋予徐州的定位,是我省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徐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总定位。泉山区作为徐州经济体量最大的主城区,北接鲁西南,西通皖北豫东,地位特殊、优势独特,有责任为徐州高质量建设中心城市,更好地集聚要素,进一步辐射和带动都市圈城市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为此,泉山区提出以新提质、以新争先,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

中心城市首先体现在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首位度。泉山区经济总量去年突破700亿元,稳居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40个主城区首位,但与苏南先进城区比,“块头”不够大,带动力不够强。泉山区将围绕提升发展首位度展开新布局,抢抓“五大机遇”,实现“六个突破”,推进“六个现代化强区”建设,高水平发展园区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高标准推进城市更新、载体建设、功能完善。力争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市、高于周边,到2025年,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台阶。

围绕壮大现代产业建设新高地。以泉山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放大产业价值,打造都市工业发展高地;发挥江苏淮海科技城、淮海大数据中心平台作用,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大力招引央企子公司和区域总部企业落户,提高楼宇入驻率、注册率和贡献率,打造楼宇经济发展高地;统筹泉山区、港务区发展规划,绘制200平方公里新蓝图,支持国际陆港、顺堤河等多式联运基地建设,打造枢纽经济发展高地。

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建设新中心。按照徐州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总要求,以商贸龙头项目为引领,建设消费升级的商贸中心;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建设动力强劲的科创中心;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启动推进一批棚改项目、老旧小区整合项目,改造提升海郑里片区等历史文脉街区等,建设近悦远来的宜居中心。

围绕带动周边探索新机制。加强与安徽省萧县、淮北市杜集区等地合作共建,高水平推进萧泉工业园区联动发展,创新打造要素畅通的省际发展“走廊”,全方位拓展科技创新、社会事业、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打造跨区域协作发展示范区。

记者 方思伟

美丽江苏大美“绿心”,“点绿成金”有何妙招?

作为美丽江苏的大美“绿心”,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我省重点功能区之一。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是重塑江苏发展优势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江淮生态经济区“点绿成金”有何妙招?拥有洪泽湖大美湿地的泗洪,是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主力选手之一。对于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这一“双面绣”,省人大代表、泗洪县县长耿晓云有契合当地禀赋的“绣花功夫”——

发展生态经济、融入江淮生态经济区,不仅是省、市交给泗洪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泗洪加快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富民增收的现实需求。这些年,泗洪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精心做好规划、保护、融合、改革四篇文章,努力走出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以统筹规划为引领,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统筹全域生态经济布局,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找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快产业、能源等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培育新经济增长极。

以保护治理为前提,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基础。系统推进洪泽湖保护工程,累计退渔还湖28.33万亩,清退渔船4733艘、住家船3099艘,县域河湖非法采砂全面禁绝;创新建设“水上生态牧场”17.23万亩,洪泽湖湿地修复实践获评“长江流域十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系统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持续开展绿化造林,成片造林面积连续4年领跑全省县(市、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19%。系统推进环境容量提升工程,投资12.1亿元新扩建3座城区污水处理厂,新增镇村污水处理厂(站)150个,全县污水处理能力达22.7万吨/天。

以产业融合为抓手,探索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推进“生态+工业”融合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着篮子去选菜”,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项目落户。推动“生态+农业”融合发展,发展一粒米、一颗果、一只蟹、一尾虾、一头猪、一篮菜“六个一”特色农业。促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叫响“游大湿地、做深呼吸”特色旅游品牌,做强生态旅游这个富民产业。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生态经济发展机制。聚焦打造“最富活力改革试验区”,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六G”体系,深入推进“绿票、绿贷、绿能、绿电、绿社、绿谷”一系列改革试点,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新机制。

实践证明,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是可以做到的。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发展,加快美丽生态与美丽经济的相互转化,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我们将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全力彰显江淮生态经济区“绿心”价值,为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贡献更大力量。本报记者 倪方方

民营经济示范县,如何培育、示范什么?

过去十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全省GDP中占比由53.6%增至57.3%,固定投资占比由47.8%增至74%,进出口占比由26%增至38.5%,在稳增长、惠民生、促创新,特别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培育一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和标杆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示范什么?标杆民营企业怎么培育?如何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委员,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顾万峰作出回答——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印发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定期会商研究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去年下半年,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省工商联联合启动培育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目的是以提高民营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先行先试、试点示范,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

培育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提质增效、扩充总量,坚持创新驱动、加速转型,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根据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对试点示范的具体要求,设定民营经济增加值、民营企业税收、民间投资、市场主体、民营上市公司和百强民企数量等5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由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省工商联根据各地的基础和特色,实施综合评定,确定培育名单。

我们支持示范县(市、区)通过2年左右时间,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努力在民营经济活力效益、要素环境、发展质量、贡献作用等4个维度取得进展,重点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政商环境等5个方面制定出台有突破、可操作、具特色的措施,率先在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领域取得突破。探索营造“五个环境”,也就是有利于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民营经济长足发展的政策环境,对民营企业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有利于民营企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的创新环境,有利于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商环境。

为更好发挥集成带动效应,省级层面在省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下成立工作专班,各示范县(市、区)政府是示范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关单位形成合力,对工作任务进展进行跟踪分析,动态监测方案落实情况,共同解决制约示范工作深入开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定期总结成效和经验,及时推广示范地区的典型经验及特色做法。

下一步,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在全省启动培育标杆民营企业,推动江苏民营企业争创世界一流企业,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徐睿翔

共同富裕示范区,怎么共建共享好日子?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江苏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时明确,要制定出台推动共同富裕实施意见,支持苏南等地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要内容。昆山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怀、寄予厚望的地方,承载着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高品质生活,对于县域经济排头兵、正在全力争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范例的昆山来说,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是责无旁贷的任务。省人大代表、昆山市市长陈丽艳带来推进共同富裕的“施工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支持苏南等地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昆山全力争当实现共同富裕的县域示范指明方向、增添干劲。近5年,昆山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0%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5081元提高至706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4:1进一步缩小至1.81:1,城乡一体化已有较好的基础。下一步,昆山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在共同奋斗中促进共同富裕,让百姓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全力健全多渠道富民体系。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进一步完善多元增收机制,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居民增收渠道,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扩大行动。落实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发展,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全力完善多维度保障机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商业保险、公益互助医疗等多重医疗保障网,统筹做好社会救助、慈善公益、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和残疾人福利保障等工作,强化困难群体和低收入家庭精准帮扶。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全力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今年,昆山将在实施98项、年度投资244亿元的重点实事工程基础上,推出就业促进、营养早餐、老年助餐、安心托幼、快乐健身、便民停车、放心家政、文明菜市、老有所学、绿色充电等十项暖民心工程,切实为生活“加温”、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量”。

全力推动一体化城乡融合。以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市现代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大力实施百村共兴、百村共美、百村共富、百村共治、百村共享“五百行动”,加快建设共富基金,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努力把秀美生态转化为富民底色,全力打造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县域示范。

记者 林元沁

“家门口”给你好戏看,怎样建好小剧场?

当前,小剧场建设正在全省各地蓬勃推进。街头巷尾的小剧场,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文化阵地。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开展小剧场建设等文旅融合实践。如何更好地赋能小剧场建设?省人大代表,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所长、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政成从自己的实践谈起——

小剧场是文艺界的一支“轻骑兵”,也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这次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创新开展小剧场建设,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坚定了进一步探索小剧场戏曲的信心。

去年底,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打造的《千里江山》在扬州戏曲园小剧场成功首演,这也是百年扬剧史上第一部小剧场剧目,讲述了画家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的故事,我在其中饰演“宋徽宗”一角。

以往戏迷们观赏扬剧时,一台完整的剧目要演两个小时以上,而一般的折子戏又让戏迷们觉得不过瘾。这部《千里江山》小剧场剧目,时长80分钟,更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上演后,大家都觉得耳目一新。目前这部剧已经收到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邀约,即将于今年3月去上海参加展演。

近年来,江苏大力推动小剧场建设,出台《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省级示范小剧场建设指南和小剧场精品剧目创作指南,推出小剧场精品剧目展演展播、编剧人才培养、艺术基金资助等引导支持小剧场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设小剧场,剧目创作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小剧场场地灵活、演员较少,可以便利地开展实验性、探索性创新。在《千里江山》中,我们就尝试了与以往不同的唱腔和伴奏。接下来,我们想围绕扬剧老戏如《王樵楼磨豆腐》等,创新探索“小剧场”版。

小剧场也是青年戏剧人才培养的支撑点。现在我们研究所的青年演员逐渐开始挑大梁,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新创作,利用小剧场的舞台,尽情挥洒热情和创意,促进青年戏曲人才不断成长、成才。

小剧场还是文化惠民的一项重要载体。当前,扬州将部分空间和剧场进行改造利用,诞生了一批市民身边的小剧场。比如近年建成的仁丰里小剧场,从曾经的大杂院变成“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我们研究所现在既有大剧场、小剧场,还建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实验剧场。这些小剧场大多实行惠民票价,成为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空间。

戏曲要发展,守住传统是基础,用好用活是关键。接下来,我们要大胆探索,全力推动创作演出更多优秀剧目。除了继续做好大剧场演出,还要利用小剧场的特点和优势,真正把文旅融合落到实处,吸引更多游客走进小剧场看戏、赏剧、听曲,沉浸式体验地方传统文化。同时也让更多本地百姓有休闲娱乐的新去处,让一座座小剧场成为惠民、乐民的共享文化空间。

记者 顾星欣

本期统筹 孙巡

编辑:戴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