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1.png

仅有4%,中国高级技工太缺了

何为工匠精神?有企业家曾形象地将之形容为“一针捅破天”的决心,即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府原副省长何权提到一组数据:在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技术人员中,初级工占60%,高级技工只占4%,而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到的比例是30%。

  许多制造业领域高级技工的缺口极大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介绍,目前,中国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新蓝领收入秒杀众白领”的现象,许多制造业领域高级技工的缺口极大。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相关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和整个社会良好氛围的缺失 

在我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和职业技能教育“被轻视”脱不了干系。

德国60%初中生去读技校,我们呢?“在德国,有的孩子从初二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要上职业技术学校,白领和技术工人之间的薪酬以及社会地位,没有太大差距……”6日江苏省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府原副省长何权谈到“工匠精神”。

何权代表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相关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和整个社会良好氛围的缺失。“我们有调查数据显示,只有极少数的人不介意当工人,大部分的家长 都希望孩子读大学,而不是职校。因为职业院校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升职等方面有限制,另外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等等是有明显差距的,所以,一句话,国家很重视,行业很需要,社会看不起。”

  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还普遍存在 

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软肋,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还普遍存在。寒假期间,浙江海盐某中学向学生群发短信,提醒“不要和职高生混”。这虽然是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少数教育者的偏见。

  职业教育不够接地气 

不少与会人员认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组织、教学方式、实施体系存在着不够科学、不完备和不到位的问题,职业教育不够接地气,企业的“缺位”现象凸显。

“工匠精神”缺失亟待破解

  建议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并重 

代表们认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要让技术工人觉得很自豪,有奔头,一部分生源不必去挤本科独木桥,不如分流出来学习专业技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说,“他们确实掌握了技术,发挥的作用也不差于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存在的价值……”

2016年全国两会广东团外来务工人员代表易凤娇也建议: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并重。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让职业教育铸造更多“大国工匠” 

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相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一定会开遍原野, 让更多的“大国工匠”,为更高更强的“中国制造”筑基。

  重视“工匠”,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 

如何改变技术人才少的局面呢?何权代表说,一是要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同步起来,要跟人事制度改革、劳动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 “现在好多是就职业教育谈职业教育,就教育谈教育,这当中两个问题,不是教育一个部门或者两个部门来解决,涉及到大的制度。”

他还提到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畅通升职渠道,让技术工人享有与贡献相适应的收入水平,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此外,充分利用政府公共平台,打造先进培训体系,让行业企业深度融合职业教育。

  营造社会氛围,让技术工人有奔头 

“像我们公司,当时建厂的时候大部分(工人)是高中生,有的是初中生,他们现在还在一线,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然后,企业再对他们进行培训、文化普及, 使他们成为一个知识面比较全的技能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丽芬说,技术工人发挥的作用不比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小。

她说,以前是在企业内对操作能手、技术工人进行奖励,现在上升到国家层面弘扬“工匠精神”,重视技能人才,“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社会达成共识,让技术工人自己觉得很自豪,有奔头。”

  高等职业教育 国外先进经验值得借鉴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也涌现出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有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专家观点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要补的“精神之钙”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深度结构调整,这为那些在品质、创新上有远大追求的市场主体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要用“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持之以恒地“补钙”,从职业精神的培养,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再到荣誉体系的激励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让中国 制造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

  “工匠精神”是新经济的激发要素 

新经济就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何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除了加大创新,增加科研力度,提高效能之外。如何将 已有的产业做出新花样,将“夕阳产业”转化为“朝阳业态”,实现老树开花、枯木逢春,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政协委员抱怨本科生不如技校生值得深思 

日前,参加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李志军表示,现在的本科毕业生什么工种都做不了,还不及新东方职业技能学校的,毕业了就能直接上手工作。此话一出,不少大 学生都表示深感被“歧视”了。可仔细想一想,李委员说的又何尝不是实话?而这种现状不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吗?

  育“大国工匠”破“圆珠之困” 

“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却为何难以实现一个小小的圆珠笔零件的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圆珠之困”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制 造”的困境。解决“圆珠之困”,亟需加紧培育更多“大国工匠”,建设一支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

延伸阅读

  《中国制造2025》打造“中国制造2.0” 

《中国制造2025》从发展形势、战略目标、任务重点、支撑与保障等多角度、全方位对“中国制造”的未来进行了规划,当然,在中国在打造制造强国的路上 不会一帆风顺,要实现追赶与超越,实现“中国制造2.0”不仅取决于规划的实施,更取决于今后10年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工匠精神”,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他们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

  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代表委员热议“工匠精神” 

代表委员们指出,倡导“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可以推动改观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呼唤他们不只是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代表委员呼唤“大国工匠”精神 

“大家说起这个社会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浮躁。”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说,这是工匠精神匮乏的现状: 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很多企业追求眼前利润,“抄一把就走”。而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执着、缓慢、劳作,甚至少量。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是绝对的平静, 在所有的变数中,仍然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