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作为制造大省,我省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大背景下,应如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盛华根教授。
记者: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自主创新”始终是一个热词。在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吴政隆也特别强调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第一动力。您认为我省应该走怎样的创新之路?
盛华根: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布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撑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造创新生态,为创新营造友好的环境,充分协调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资源,以区域协作创新辐射全省创新,多点布局,全面提升创新效能。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上,方向明确,顶层设计全面,发展路径清晰。一是要充分理解国家创新战略,明确省内创新战略是对国家战略的承接,在优势领域主动担负起引领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在弱势领域紧密配合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实施。二是要围绕战略目标,设计科技自立自强的模式和路径,建立省市县之间、各市之间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区域协同作用。
记者: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您怎样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自主创新?
盛华根:我们现在提创新,跟五年前、十年前提创新,含义已经有所不同,可以归纳为加强创新系统协调性和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层次两个方面。政府应明确作为政策制定者、创新引导者、创新资源供给者、创新活动协调者的角色定位,从政策支持、资源供给和主体协同等方面全力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间的联动,提升创新系统的协调性。一是通过提升科技创新不同领域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加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配套,以及科技创新与其需要的资源和服务之间的相互配套和衔接。二是根据产业特点、区域特点差异化,协调人才、信息、资金、设备等方面科技创新资源供给,坚持以需求引导供给、关注供给投入产出效益,为各个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创新基础和创新动力。切实处理好科技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优化区域科技资源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通过协调科技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强调协同发展理念,引导优势创新主体带动弱势创新主体、引导先进创新地区辐射区域创新活动开展以提升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我省科技自立自强的层次。
记者: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对江苏来说,您认为应该怎样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激发科技自立自强的活力?
盛华根:首先,要为企业营造友好的创新环境,让科技创新战略成为企业最具比较优势的战略。引导企业摆脱拼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低端生产经营方式,凸显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的优势,为企业科技创新增加动力。其次,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获得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高水平人力资源市场,为企业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管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激励全社会高层次创新人才流动,以推动技术的有效转移和扩散;补足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信息资源供给,提升政府的信息公共服务水平等。最后,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主动承担起科技成果研发和市场化转化的重要责任,激励龙头企业担负起技术扩散的作用。
记者:自主创新必须厚植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您对数字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盛华根:创新性地运用已有先进技术开发全新产品,形成自主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一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增强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二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为抓手,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激发新经济潜能。通过动态培育依托数字产业环境创新发展的示范企业,对属于数字经济领域的达产项目,加强政策扶持,带动相关行业加快成长;通过新基建的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升其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数字经济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治理的发展,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三是避免以技术水平高低作为衡量新兴产业发展质量的唯一标准,重视现有先进技术的扩散运用和创新性运用,重视针对现有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四是注重从机制与技术两方面系统布局,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夯实我省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