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2江苏两会 > 两会要闻 > 正文
系统谋划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施工图”——专家学者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22-01-21 07:0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坚决扛起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崭新篇章。

1月20日,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代省长许昆林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去年工作,明确今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部署重点工作。本报约请省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他们认为,这是系统谋划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施工图”,必将有力促进全省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作出江苏贡献

张二震 (南通大学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首席专家)

作为开放大省,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世纪疫情的双重冲击下,江苏开放型经济不仅稳住了,而且有很大发展,外资外贸双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殊为不易。开放型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牛鼻子”,其稳定运行,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对于稳住经济主体和稳定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代省长许昆林总结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成就,对今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具体部署,充分体现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的总体要求。

今年十项重点工作,第三条就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应该说,江苏的营商环境是在不断完善,外资企业纷纷加大对江苏的投资,而且投资项目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纷纷落户江苏,就是对江苏投资环境的最好评价。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报告明确指出,优化营商环境要注重综合配套,打造综合最优的政策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舒适配套的生活环境、亲商富商的人文环境。这就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出具体的、可衡量、可操作的标准,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扎实抓手和坚实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说到底,体现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实施高水平开放,使江苏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的引力场,对营商环境要求更高。要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使开放型经济在江苏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江苏十分重视开放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各类开发区、高新区,特别是江苏自贸试验区,在江苏对外开放中起着关键作用。推进高水平开放,不仅要推动开发区等原有开放平台转型升级,还要重视构建新的开放平台。政府工作报告部署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动境内外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深化国家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区建设,筹备中欧班列合作论坛和东盟—中日韩(10+3)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论坛,办好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等。这些对外开放新平台的建设,将形成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极大地缩小我省开放水平的区域差距,推动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作出江苏贡献。

牵住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牛鼻子”

徐志明 (江苏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乡村振兴涉及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治理等各个方面,具体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抓起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从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部署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抓住了农业农村工作的“牛鼻子”。

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但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去年江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39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49.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就是要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要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做到占补平衡,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同时,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藏粮于技”,就是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多年来,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始终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这也是江苏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原因。今后要加快种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今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特别提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稳定”。为此,应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应当至少包括五个“高”,即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高。

江苏特色高效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农业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按照“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快发展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等产业,推动一批地方特色产业、一批新兴产业、一批乡土产业集群集聚、蓬勃发展。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效率,也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

在落实“双碳”任务引领下促进全面绿色转型

方世南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卓越学者特聘教授、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如何在落实“双碳”任务引领下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出今年的目标任务,并作出系统部署。

注重协调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的关系,做好经济持续增长和碳排放逐渐下降的加减法,江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高效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最好水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如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渔”,严防长江非法捕捞反弹,要有效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积极推动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等等。

提出这些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是要指明,走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是需要久久为功、付出艰巨努力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理念,要以观念思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换来绿色增量,平稳有序落实“双碳”目标,防止出现“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依靠制度体制,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最严格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最有约束力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议以部省共建试点省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

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大力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提高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和含金量,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交出更有质感更有温度的高质量民生答卷

徐 琴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美好生活,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江苏改善民生交出新答卷,各项民生实事计划按期完成。民生事业各主要领域,在普惠基础上继续朝着更温暖、更优质的方向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就业、养老育幼、社保医保、教育医卫、老旧小区改造、文化体育、社会安全等领域的成绩可圈可点。

目前,就业、教育、养老育幼、医疗服务等领域,依然存在不少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难点、短板与不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需继续提高;前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亟待进一步提高品质。

继续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江苏长期致力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同发展、民生普惠水平的提高成绩显著。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民生获得水平仍有差距。应继续确保民生财政的足够成色,有条件的情况下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支持力度;重点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着力缓解医疗服务能力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区域。

以新的更高要求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杨 明 (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新的部署,提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

要让法治成为江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各项要求,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持续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促进政府治理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这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江苏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立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努力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转化为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生动实践。

要强化政府能力建设,做到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必须增强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更必须提高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深入学习经济、科技、优秀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知识,不断提升履职尽责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过硬本领完成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艰巨任务。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加强调查研究,在创造性执行上下功夫,切实把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同江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合理愿望,提出具有江苏特色、基层创意、群众认可的新招硬招实招,做出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的决策。做到精准把握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在“稳”的基础上实现多方面的“进”,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以江苏的“稳”和“进”当好全国发展大局的“压舱石”。

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廉洁江苏。各级政府都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切实增强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要把“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最有力的政治保障,政府要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监察、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把“正风肃纪反腐”作为最坚定的政治担当。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让铁规铁纪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遵循,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在前列

蒋伏心 (南京师范大学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钟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代省长许昆林在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十个方面重点工作时,第二条就是“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充分体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江苏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势明显、成绩突出。从基础条件看,我省高校和研究院所资源丰富,但要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走在全国前列,则要面对和处理三个问题。

第一,创新方向的选择。从大的方面看,科技创新有两个方向。一是市场主导的方向,特别是消费市场主导的创新,此类创新运用成熟的技术改造现有的生产方式,设计新产品或提高产品的效能和质量。二是基于基础研究的创新,即“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这两类创新,前者在我国取得快速的发展,后者则相对进展不快。而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主要就属于后者。因此,江苏一方面要保持在市场主导创新方面的发展势头,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国内产业链的龙头,带动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有条件、也应该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建议从省级层面成立战略科技规划和领导机构,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江苏资源优势,慎重选择重大战略科技创新的方向。

第二,创新资源的整合。政府要大力支持以某一高校或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整合资源,在成果认定、要素分配方面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特别是,要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加快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根据创新的不同内容和要求,灵活使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要善于将战略科技创新与市场主导创新相结合,缩短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周期。

第三,创新力量的提升。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储备长远”,是战略科技发展和原始创新所必要的。“卡脖子”技术缺乏的背后,是“卡脖子”技术人才的缺乏。根据战略科技创新的要求,拿出“卡脖子”技术人才的分布图和补充完善这一队伍的时间表,制定特殊的政策使之在江苏集聚。对于不同人才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估标准和激励方式,让基础研究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得到与其劳动付出相对应的利益。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让经济强省“如虎添翼”

吴先满 (江苏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省金融研究院院长)

代省长许昆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5%左右,并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作为今年工作的重要任务,作出全面系统部署,这是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体现出江苏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高度重视,令人鼓舞。江苏迎来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让江苏这个经济强省“如虎添翼”。我有这几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江苏经济发达,不仅经济总量大,而且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可以使得江苏经济实现更好的“稳”和更好的“进”,这是江苏经济稳中求进的最大的创新点。

第二,相对于传统经济,数字经济是高能量的新经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就是为江苏经济创新赋能,必然进一步加快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第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就要加快江苏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在全省产业体系中加紧加深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从而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产业现代化。

第四,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要加快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家庭、数字单位、数字社会建设,可极大提升社会组织结构的数字化、智能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第五,统筹协调推进江苏省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第六,江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可以基于在全国有显著优势的产业体系、制造业体系,基于人口众多、购买力强、消费旺盛等优势,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同时发力,统筹推进,实现数字经济量与质的优势叠加,带动周边地区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为全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统筹:孙巡 采访整理:方思伟

编辑:戴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