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大局”激荡交织的关键节点,迈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江苏如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进入两会时间,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火热出炉,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再次为江苏的未来明确目标,勾勒蓝图。我苏网联合江苏新闻广播,对政府工作报告文本进行可视化解析,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动,邀请多位智库专家解码词云,共同领略政府工作报告细微处蕴藏的匠心,行间字里凝练的发展智慧。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大局”激荡交织的关键节点,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代会的有关部署,江苏的奋斗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江苏如何在国家“强起来”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展现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贡献?又如何更好起新征程新的光荣使命,奋力开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江苏?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其中,内容还包括“深化‘书香江苏’建设”,“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步伐”,“不断提升‘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影响力”,“全面打造健康江苏”,“纵深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廉洁江苏”等。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亲自为我们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亲自赋予我们“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饱含着对江苏的殷切期望,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战略指引、行动指南、奋斗目标。2021年,我们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面临复杂环境之下,今年要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有大的作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无疑是最适宜的。要做到“稳中求进”:
一是要正视我们的“家底”,对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充满信心。我们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科技和产业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具有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要针对我们的“短板”,在开局之年打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基础。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需要通过做好基础性的民生工作来“稳定”大局。
三是要增强发展的“动力”,需要通过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牛鼻子”来培育江苏发展的新动能,驱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带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四是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包括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好减污降碳与发展增效,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统筹发展与安全,提高生活水平与满足精神文明需求,等等。
过去一年,江苏发展成绩亮眼,尤其是实体经济引领效应更加显著,地区生产总值跨入11万亿元区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全国最高,充分发挥了“压舱石”“定星盘”作用,为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交出了圆满的“江苏答卷”。
进入“十四五”,江苏将更加关注“数字经济”“智能化”“新能源”等新动能新赛道,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抓住“数字经济”这个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深入推进企业“智转数改”;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导,不断增强新能源吸纳能力,推动能源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生态的营商环境,为更好建成“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战略支撑。
平安江苏、法治江苏是“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立足新发展阶段,江苏应从三个方面向纵深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
一是正视风险与隐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仍在持续的新冠疫情,在充满信心、推进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政治、经济、金融、社会领域的风险,深刻洞察诱发因素,超前布局,沉着应对。
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新经济业态发展、创新新技术成长模式,都应当同时考虑管理的跟进、制度的完善。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最突出的问题是电信网络诈骗,需要金融机构、运营商等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高度重视风险防范,主动提升技术反制和管控能力。
三是服务民生与民意。以平安为目标,以法治为手段,使社会治理真正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发展环境。
2021年江苏生态环境质量创下新世纪最好水平,我省应当以“资源集约型、生态绿色型、气候友好型”发展理念为导向,率先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五力驱动”模式——“减阻力”+“增活力”+“平衡力”+“巧借力”+“系统力”。“减阻力”即有序扎实推进能耗“双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推进清洁绿色生产;“增活力”即以生态资源优势撬动产业发展、优化能源管理结构、创新清洁能源消纳机制;“平衡力”即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聚焦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最佳平衡点”、打造生态文明绿色高地、布局生态绿色产业集群、赋能“蓝”“绿”碳汇资源开发;“巧借力”即完善碳交易市场、创新绿色金融工具、积极推动能源产业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系统力”即双向协同政策实施与社会响应,探索双碳战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有序递推路径。
我苏网 编辑&数据可视化/桂丹 唐诗韵 陈奇 张恒枫 冯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