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1全国两会 > 热点评论 > 正文
两会国是厅|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享有人生出彩机会
2021-03-07 15:49:00  来源:人民论坛网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青少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主力军。要培养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根本,身心健康是保障。只有在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才能让青少年更好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使之真正成为栋梁之材。

正确看待戒尺背后蕴含着的教育惩戒精神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修身正己立德,需要从小建立规范意识、规则意识。今年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施行,这也引发各界的热议。教育惩戒的实施,不仅能让教师开展合理的教育更有底气,也能让教师通过刚柔并济的举措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护航。

长期以来,教育惩戒缺少可操作的规则,让教育惩戒形同虚设。由于教育惩戒的缺失,其与体罚、变相体罚的界限不明晰,导致教师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致使一些学生自由野蛮式生长成为常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我们要正确看待戒尺背后蕴含着的教育惩戒精神。如何惩戒学生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又不会伤害到学生呢?这才是重拾教育“戒尺”的目标和追求。

当法律法规赋予了教师惩戒的权利,当老师手握戒尺,前提一定是心中有爱。当教师使用教育惩戒时,配套的一定是激励举措,即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时,应给予其正确行为的引导,用鼓励帮助学生改正缺点。

对于家长来说,要更多地理解和信任老师,惩戒不是目的,成长才是目标。当孩子犯了错,面对老师的教育惩戒时,家长首先要静下心来,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共同唱好育人的戏。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在家庭里使用好教育惩戒权,在家里建立规则意识,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脉相承,共同营造孩子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

少些焦虑 多点从容

孩子的健康还体现在心理健康上。当前,教育焦虑呈蔓延之势,别人家孩子学英语,我们家孩子也要去学;别人家孩子钢琴都考完十级了,我们家孩子肯定不能落下……在这样一个状态当中,家长被动去攀比、被“内卷”,最终让家长和学生身心俱疲。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培训班,严重侵占了孩子的休息时间、成长空间。一名学生曾在《时间都去哪了》的作文里写道:“我每天不停地穿梭在各种班之间,没有时间看电脑,没有时间玩游戏,没有时间看漫画,甚至没有时间发呆。时间都去哪儿了?幸福的童年就悄悄地从我的身边溜走了,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吧!”这是孩子发自肺腑的呐喊,可是父母依然难以停下匆匆的脚步,就像一列奔驰的列车,单靠车上的某个车轮,很难做到减速欣赏沿途的风景,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对于辅导班,我持的是不赞成报班意见。如果实在要报,那可以选择体育类的培训班。让孩子动起来、去流汗,让细胞活跃起来,让孩子开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身体健康了,才有精力去学。过早地消耗了孩子的精力,最终只能陷入没有精力、难以全力以赴去学习、学习成绩下降、精神更不振的恶性循环。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热爱学习,那么家长就不要过度关注辅导班,而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人生的路很长,不止在学习上,自驱力是比智力更珍贵更重要的能力。家长要敢于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让他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长要敢于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暂时落后,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给予孩子纠错的机会。家长还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当好孩子的成长顾问,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二是当好孩子的成长引导员,能看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并激励他向下一个小目标前行。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惟愿教育路上,家长能少一份焦虑,多一份从容,让孩子多些快乐,乐享健康成长。(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 陈立华)

编辑:戴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