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1全国两会 > 两会看江苏 > 正文
【两会云访谈】科技自立自强,怎么“立”如何“强”
2021-03-05 07:02: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顾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设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已经吹响。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无锡市委主委、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做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两会云访谈”栏目,畅谈我省如何率先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彰显科技担当。

主持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处于全国经济第一方阵的江苏有哪些优势?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征程中应有怎样的担当和作为?

高亚光:和其它省份相比,江苏有三个方面的独特优势:科教资源尤为丰富、产业实力非常雄厚、营商环境特别优良。尤其是各种市场主体在江苏云集,制造业发达,企业竞争力强,地方政府服务企业的意识也非常强。“十四五”期间,作为科教大省、产业大省的江苏理应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征程中当好“排头兵”和“顶梁柱”。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政府和科研院所应该按照不同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我一直说,一个地方诞生一家好企业,可能是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但一个地方好企业层出不穷,则一定是营商环境使然。政府应在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政府的体制机制优势,集聚创新资源、创新主体,瞄准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卡脖子”技术领域进行谋划布局。高校、科研院所应发挥人才密集优势,重点在人才培养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上发挥作用。

主持人: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现实问题,对这道摆在江苏面前的必答题,我省如何交出高分答卷?

施大宁:要把科技创新体系当中不同的研究机构、大学以及企业整合起来,建立国家创新平台,真正实现从教育层面到科技创新层面、再到产业层面的协同联动,聚焦量子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等世界前沿科技问题进行攻关,实现新突破,特别是要对事关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工程等方面的项目给予更多重视,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此外,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高亚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方面,有着无论是政府还是科研院所都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方面,要让我省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成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由企业在全球搜罗顶尖创新资源,瞄准重大产业、重要产品的“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和产业化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只有短短的40多年,但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国人非常勤奋,也非常智慧,再加上我国的制度优势,相信攻克“卡脖子”技术是早晚的事情。

主持人:科技要自立自强,离不开“人”。尤其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我省的战略型领军型科学家还显不足,对此有哪些建议?政府对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应给予怎样的支持?

高亚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多是在做应用型创新,更擅长于把一些科学技术产业化,变成产品。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开始逐步重视原始创新。我觉得从“0”到“1”的创新,是一个从量变逐步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推动原始创新,要扭转科研功利化的倾向。科研功利化有内在的原因,但更多是由外部原因引起,需要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和科研人员考核方式就是很重要的原因。现在的科研经费基本来自于国家、各部委的项目和基金,绝大多数属于竞争性经费,科研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项目申报、课题汇报、参加各类评审活动中。要让科技人员全心全力搞科研,少为争项目、争经费“跑腿”,就要加大稳定性、持续性的经费支持。建议从科研经费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给予那些追求科学原理,专心做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让他们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全身心专注于科研工作。从政府的层面来说,也要摒弃下任务、定指标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部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支持领衔科学家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社会各界也需要给原始创新一个更加宽容的环境,让科研人员能够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相信坚持做下去,大量的原始创新会在我国各个领域不断涌现,这个时间不会太久。

施大宁:在江苏乃至于全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当中,教育是最本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人的培养。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相互衔接、贯通、统一,要让高校和社会,高校和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跨界整合,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有科技创新“高原”,但缺少“高峰”。我们要强化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一体化,结合江苏的产业集群优势,真正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出江苏的创新体系建设平台。政府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要舍得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落户江苏,形成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作者:顾敏   编辑:戴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