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2021江苏两会 > 两会速递 > 正文
代表委员点赞江苏经济“V”型反转——打赢复工复产硬仗 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
2021-01-23 06: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这一年,江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经济大省的强劲韧性——从一季度下降5%、上半年增长0.9%,回升至前三季度增长2.5%,再到全年经济总量预计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全省经济走势画出漂亮的“V”型反转!

这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江苏稳中求进、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发展在主要经济大省中走在前列,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实现正增长。

回首这一年,代表委员们为江苏经济的强劲复苏倍感自豪,也对奋进新征程充满信心。

踩足“油门”复工复产,稳住经济基本盘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们共同的考验,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疫情暴发之初,豪森药业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急复工,积极捐助,全力保障疫区药物的供应。”一年前惊心动魄的场景,省人大代表、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慧娟依旧历历在目。在连云港很多企业延长假期推迟复工时,去年1月29日,豪森药业做好充分的防疫准备,生产基地提前复工,集中生产临床急需的葡萄糖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全员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

这是全省各行各业全力战疫情、一着不让抓复工复产的缩影。

“越是危难时刻,我们越是要与企业心手相连共渡难关。”省人大代表、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对此深有感触。去年疫情期间,昆山在全国首创产业链协同复工树状图,率先开通复工专机专列专车,快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同时,昆山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15条”、支持企业发展“20条”等组合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5亿元。

疫情期间,“苏政50条”“惠企22条”等一揽子政策的及时出台,为市场主体雪中送炭、纾困解难,牢牢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苏政50条’关于加大企业复产用工保障力度的相关政策,就让我们企业在社保这一项开支上减免1500多万元。各级各类惠企措施的陆续出台实施,为我们送来‘及时雨’!”省政协委员、万帮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丹薇感慨地说。

复工复业,更要达产超产,实现“起步就冲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我们千方百计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系统推进生产,统筹考虑产业链上下游情况。”邵丹薇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万帮新能源集团运用云平台,将对账、培训、产品运维、客户回访等工作全部转到线上操作,“在政策支持下,企业系统推进复工复产,去年业务收入同比实现翻番!”

稳住经济基本盘,重大项目是“压舱石”。“去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我们会同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快速推动铁路建设单位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复工迎来‘加速跑’。”省政协委员、省铁路办副主任朱培德透露,早在去年2月底,连徐、南沿江等6个在建重大铁路项目共计55个标段全部实质性复工;3月上旬,6个市域市郊铁路及专支线项目共计20个标段全面复工;关键性节点工程复产率达100%,3月初就进入常态化施工状态。

在“抢”中促转型、在“拼”中寻先机。去年,昆山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50亿元、同比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8亿元、增长5.1%,规上工业总产值8972亿元、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0亿元、实现正增长,进出口总额850亿美元、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增长40%、创近5年新高……这一个个“增长”,夯实了昆山作为“全国第一县”的实力底盘。

踩足“油门”复产达产,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去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全省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近30%,高技术行业增加值连续数月实现两位数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也同比增长19.9%,实际使用外资166.7亿美元、规模全国第一。

主动融入“双循环”,两个市场“双告捷”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江苏努力走在前列。如何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发力国内大循环,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多措并举、创造条件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热度,提振信心、拉动投资。

早在去年4月,苏州就启动以“姑苏八点半”为代表的夜经济,观前街、碧凤坊、山塘街、金鸡湖被一一“点亮”,游人逛夜市享美食、坐游船赏夜景、进剧院看演出、泡书店品书香,夜间消费节节攀升……回归的人间烟火气,给了市场信心,也拉动了内需。省政协委员,苏州市政协副主席、苏州市工商联主席李赞感触颇深的是,苏州出台夜经济发展意见后,当地文旅市场快速回暖,去年“十一”假期苏州旅游总收入98.6亿元,同比增长4.9%。苏州还启动“双12苏州购物节”,向全市发放10万个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线上线下“人财两旺”,内需潜力加速释放。

无独有偶,南京市秦淮区也“重燃消费引擎”,为商贸复苏按下“快进键”。省人大代表、秦淮区委书记林涛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激活文商旅消费动能,去年3月起,秦淮区就支持新街口各大商场开门迎客、延时打烊,秦淮灯会重新亮灯,夫子庙、老门东等景区有序开放;举办“全域旅游再出发”活动,31个文商旅融合重大项目现场签约,总金额达464.8亿元。当前,秦淮区正以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努力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激活新品牌、新业态,为新发展格局添动能、加马力。

“双循环”新格局下,江苏企业危中寻机,积极谋划“拓外转内”,在用足国内市场巨大优势中迎来新机遇。

“我国的超大市场规模,就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底气和有力支撑!” 省人大代表,盐城市科协兼职副主席、江苏东强股份公司党委书记王子纯拿出一份逆势上扬的企业“成绩单”——去年公司实现开票销售8.56亿元,同比增长20.5%。

支撑企业立于不败的“密钥”,正是对市场形势的深度研判和精准转型。王子纯回顾说,公司近40年始终专注于电缆研究与制造,产品销往全国,并出口欧美、东亚等地。疫情发生后,他决定迅速转变市场战略,把欧美项目转向国内,聚焦我国重点铁路项目保供,并向各大城市地铁项目拓展。

回望过去一年,融入新发展格局,我省内外“两个市场”双双告捷。去年前11个月,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498.8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二,单月社零额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累计进出口40286.6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

以更大贡献与担当,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极不平凡的2020年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最强音。

去年6月,南通市政府和上海机场集团签署共建协议,明确南通新机场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三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9月,民航局正式批复同意新机场选址,掀开长三角航空产业的新篇章。

“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改善南通综合运输条件,海陆空、公铁水齐上,尽快将研究变成规划、将规划付诸实施,南通的发展潜力将集中迸发,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大局贡献强劲动力。”省人大代表、南通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林充满期待。

正待“起飞”的不仅仅是航空产业,更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过去这一年,江苏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步伐。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中科院研究所与江苏企业合作有经济效益的项目达2197项,这些项目为企业新增年销售收入约1408亿元、新增利税145亿元,成为中科院院省合作的标杆和排头兵。

“去年江苏经济总量预计突破10万亿元大关,科技创新为这‘逆势上扬’作出重要贡献。”省人大代表、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感慨道,这得益于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一中心一基地”创新驱动目标定位,与中科院签署“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协议,加大对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加速壮大发展新动能。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过去一年,全省上下大力推动化工钢铁煤电行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

去年8月,总投资约1000亿元的中天精品钢示范工程项目在海门港新区正式开工。这是南通历史上第一个千亿级重大产业项目,将按世界一流环保标准建设,实现“零排污口”以及废水废气循环回收再利用,同时大量采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打造成“景区工厂”,计划今年下半年实现“高炉点火”。“我们希望,把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打造成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带动引领、标杆示范项目。”省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力源说。

放眼全省,各地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优势产业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南京江北新区就是最生动的缩影。

“作为长三角地区最为年轻的发展板块,我们3年前就确定聚焦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两城一中心’的产业方向。”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表示,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突出三方面特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生态环保融合发展。循此思路,3年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重由72:28一举转变为63:37。

“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未来江北新区推动‘两城一中心’再升级的着力点。”罗群认为,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可控、核心攻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更有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引领,聚焦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结构合理化和质量巩固化,着力破除制约主体协同发展、要素技术流动的体制机制藩篱,推动产业要素、组织效率和服务附加值稳步提升。

记者 付奇 王梦然 方思伟 孙巡

编辑:孟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