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高校要抓好“第二课堂”

  有些大学生虽然找到工作,但工薪水平很低,就业的质量并不高。“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讲,对就业质量根据同一行业、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薪酬标准要进行年度通告。这就可以指导高校来科学的设计和调整专业,同时,科学地确定专业的招生计划,深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沈健表示,针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江苏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制度。[详细]

金征宇:调整专业结构 削减不适应市场的专业

  高校还应根据学生毕业后想要选择的去向,调整对他们灌输的知识结构,让他们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有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也有的会选择继续深造。对于想要就业的学生,多数往往是去企业,而企业则希望他们一出校门就具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在这一块应加大力度,特别是在学生的实践环境和实习环节。针对行业需求的知识加强培育,把这个搞好,可能就能够解决一些结构性的矛盾。”[详细]

刘长庚:强化创业氛围解决就业难

  目前我国的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无法有力带动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政府应当把充分就业设成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标,出台严格的政策法 规,严令禁止各类“暗箱”操作,完善监督体系,严惩违规招聘和违规入职。[详细]

杨文: 校企合作是出路

  “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应该由高校来买单。”谈到毕业生就业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认为,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应该按照市场需求来定位,在专业创设上应该和行业标准接轨;在课程设置上,要和企业的岗位相接轨;在培养模式上不仅有理论学习,还要有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主动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和岗位的需要。 [详细]

袁寿其:大学生就业观需要转变

  “就业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自己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认为,就业难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在高校层面培养人才需要改革,培养中不能脱离实际,应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江苏大学就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学生就业,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产学研联合培养等。目前,正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袁寿其代表说。[详细]

白力群:毕业生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白力群代表认为,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仅仅靠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学时期只是学习基本技能,而更多是需要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没有质疑的精神,没有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继续学习的意识,走上社会就那点知识肯定是不够用。”作为企业老总,白力群坦言,企业有时在引进人才时宁可找一些大专生,甚至是中专生,也不愿意招揽本科生。“因为他们能力不是很强,但是要求很高,自学的意识不强,那点‘老本’又吃不了多久。” [详细]

曹德旺:不去北上广 照做人上人

  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观念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想在一线城市当公务员,这怎么可能?不要总在北、上、广,大学生要大胆地去三四线城市,没什么面子 不面子的,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大胆地往那边去,在那里也可以成为人上人。[详细]

设计:陈岩
编辑:耿文静崔欣
策划:方晖
  • 未标题-2.jpg
  • 83.jpg
  • 挑战4.jpg
  • 就业季.jpg
  • sanqi.jpg
  • erqi.jpg
  • yiqi.jpg